第A11版:人物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9年6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首页
玉雕大师汪德海:
玉石在他手里就能“活”起来
  《女娲补天》
  《羽鹤仙踪》
  《霄汉迴翔》
  珊瑚摆件《麻姑献寿》
  汪德海和他的作品
  扬州金鹰玉器珠宝有限公司供图
  扫码看视频

  一块玉石,究竟能承载多少东西,是云雾缭绕的仙境、憨态可掬的小动物,还是神态各异的众生群像?在首届中国玉石雕刻大师、首届中国玉雕艺术大师、首届中国工美艺术大师汪德海的眼里,一块玉石,就是一个世界。

  入行41年来,只要汪德海看上的玉石,他总能让它们“活”起来,变成嫦娥奔月、女娲补天、蔬菜瓜果……

  6月28日-30日,“中国玉珠宝交流大会”将在南京朝天宫古玩市场举行,届时,汪德海将携带他亲手雕刻的作品赶来参会。

  汪德海和玉雕是如何结缘的,他有什么样的艺术人生?近日,现代快报记者来到扬州,听他讲那些玉雕背后或清苦、或快意的故事。

  

  实习生 徐可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胡玉梅/文 苏蕊/摄

  他的眼睛就是照相机

  扬州市湾头镇北街88号,扬州金鹰玉器珠宝有限公司里,工人正在忙碌着。该公司的总工艺师汪德海的工作室便在这里。

  一走进工作室,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玉石块吸引了现代快报记者的注意。“别看这些看起来像边角料,在我手上它们都能‘活’起来。”汪德海拿起一块棱角锋利,不怎么规则的玉石,在上面细致地刻画了一幅观音像,这块玉立马变得灵动有生命……

  1978年,汪德海考入扬州玉器厂学艺,那年,他17岁。刚进厂的时候,汪德海被分配到人物车间。“人物车间可不好进,”他大手一摆,“别的东西,比如神仙、猛兽,普通人都没怎么见过。但是人物不行,大家天天看人,人物哪里刻得不对,所有人都能看出来。”

  在最难的车间,汪德海学了一身的本事。当时,厂里的设计员和生产工人是分开的,汪德海很快就发现了这个短板。“我一个人学两个人的事儿,白天雕刻,晚上画画,12点之前没有睡过觉。”

  汪德海常常去设计员那里观摩画稿,晚上回去凭记忆“默写”下来。有些复杂的画稿一时记不清,他第二天接着去看,回去再继续画。几年之后,他的画稿整整装了三麻袋。“有时候别人不给我看画,我说我看一眼还不行吗?结果这一看,晚上回去,画稿就出来了。”

  久而久之,他在厂子里“看”出了名声。“人人都说,汪德海的眼睛就是照相机。”对此,汪德海很骄傲。

  一根S线惊艳玉雕界

  2007年的中国玉石雕刻作品“天工奖”评奖现场上,汪德海的《女娲补天》惊艳了所有人。作品的焦点聚集在上半部分,空旷的天际,一名身姿曼妙的女子纵身飞扬,双手高举,身上的飘带动如流水,贯穿天地,而且几乎悬空浮于玉雕之上……后来,这件作品摘得了金奖。

  “女娲的飘带纵贯天地,是一根优美的S线。这根S线,让整个作品有了音乐的韵律之美。”汪德海说,这根线条,是他酒后的突发灵感。“当时这块原料搁在我的办公室差不多有一个月,一直不知如何下手。有一天我在家喝酒,说来也神奇,脑子里突然出现了一根S线条。第二天早晨,我拿一根笔,“哗”的一下,在玉石上画了一根修长的S线。当时头脑里只有一个念头——这根S线要天地贯穿。”

  有了设计稿,制作的过程也比较曲折。《女娲补天》中的女娲,身体的多个部分都只有一点与玉石相连。当时,雕刻工作大致完成,只剩这几处,需要将它们与玉石连在一起的地方全部去除。雕刻工人们没人敢上手,汪德海亲自动手,一点点把它们琢空。“其实我自己心里也是吊着的,只要手稍微抖一下,作品就全毁了。”

  好在,汪德海的“点金手”发挥稳定,S线完美雕刻出来。

  链接

  6月28日—30日,“中国玉珠宝交流大会”将在南京市朝天宫热闹举行。本届交流大会由南京市文化产业协会主办,得到了南京市委市政府、南京市委宣传部、南京市文旅局、秦淮区委宣传部等政府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与大力支持。

  大会由“玉汝于成——当代玉雕艺术精品邀请展”、柜台交易和地摊淘宝集市三个主要板块组成。其中,邀请展汇聚了数十位著名玉雕艺术家的百余件作品。

  另外,这次大会还设置了200多个展位,届时上海、广东、湖南、河南、山西、安徽、徐州、连云港等地区长期从事玉石销售的客商也将纷纷赶来;扬州、苏州的一些玉雕工作室,也将把他们的精品藏品“捧”来。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