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有一条老街,是政府和居民一起改造提升,他们把危房装修成文艺馆、民宿店,把路面拓宽铺平,将电线杆去除干净,既保留住古城的韵味,又增添了文化的氛围。这条老街,就是扬州市广陵区“八老改造”重点项目之一的仁丰里。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朱俊骏 韩秋 刘遥
政府和居民一起改造
扬州市广陵区的“八老改造”,是指老城区、老街巷、老庄台、老厂区、老小区、老宿舍、老宅子、老校舍的具体改造。位于汶河街道的老巷仁丰里,就属于“老街巷”改造。
仁丰里是扬州四大历史文化街区之一,是古城扬州唐“里坊制”格局唯一保存完整的历史街区。街巷分布呈鱼骨状,全长700米,现有居民149户,沿街商户48家。
为了让古城文化传承下来,将仁丰里打造成为扬州古城的“里子”,广陵区政府、汶河街道坚持不破坏古城街巷肌理、不大拆大建、不推倒重来、不动迁原住居民、不侵占公共空间、不重叠服务半径、不急于求成等“七不原则”。
“先利用一年的时间整治,清理掉黄沙出售、铝合金门窗制作、废品收购、小餐馆等10余家老旧小店,整治私搭乱建、私堆乱放等30余处乱象,打扫、铺路,将街区整理干净。”汶河街道文化站站长庞建东告诉现代快报记者,“然后,我们成立仁丰里文化投资公司,与住建局、居民们一起改造仁丰里。”
不让原住居民流失
广陵区政府于2017年启动仁丰里改造提升工程,先后投入了1000万元。由建设局具体对街区道路、管道、电线杆等改造提升。现在,路面改造、杆线下地、管道铺设等基础设施已完成,街巷立面改造进度也已过半。庞建东介绍,对于街区内的老旧房屋改造,他们使用了三种模式。第一种是政府直接改造,从居民手里收过来几处房屋,街道直接投钱修缮;第二种模式,是街道从居民手里租房,然后返租给艺术家,由他们按照自己的创意去改造;第三种模式,则是让居民自己修缮老房子,改善居住环境。
记者了解到,仁丰里有些居民配合着街道改造,自己修缮房屋,还有人在自家院子里建了个小园林,供大家观赏。宅院主人张大爷告诉记者:“院子是外祖父在民国时期买的,到现在有近百年的历史了。我出生在仁丰里,现在快70岁了,一生基本上都在这里居住。我和兄弟一起规划,在院子里修了个园林,平时大门敞开,有游客经过时,我都会邀请他们进来看看。”
既然要保留下原住民,街道就把收房目标放在一些有产权的年轻人身上。庞建东回忆,从2017年开始,他们就和不少年轻房主商谈。按照协议里约定,政府租房15到20年,然后转租给一些文艺家、艺术家开店。
截至目前,街道已收租了35处房屋,改造成各种店面。
保持“原貌、原住、原味”
5月22日上午,现代快报记者来到仁丰里,一家名为“扬州老照片馆”的店正在装修。店老板慕先生告诉记者:“我用了四五年时间,收集了1万多张扬州的老照片,打算开店展览。这些照片就要在仁丰里这样的老街巷展示,不然没有感觉。”
做木雕生意的冯先生介绍,“我年幼时,上学放学都要经过仁丰里,这里充满回忆,现在在这开店令我很舒服。这里很安静,但又有很多‘声音’,孩子的哭闹声、三轮车商贩的叫卖声、爷爷奶奶的谈笑声等等,虽然街道在改造,但把这些声音都保留了下来。”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广陵区住建局并未把仁丰里的电线杆全部去除,他们留下了一根,截去上半截,作为一个老城文化符号,留在了街上。除了电线埋地外,沿街煤气管道也已安装到位。在细节上,居民家的空调外机用了统一的装饰罩,沿街还安装了古色古香的“仁丰里”宫灯。区政府还精心设计了墙壁彩绘,孩童骑车、小猫偷鱼等彩绘保留住了小街小巷的特色,保持了仁丰里的“原貌、原住、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