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在高考语文卷中比重最大(70分),历来受到师生与家长的高度重视。要写好高考作文,应注意这么几点:
1
选材要让人感到新鲜
新鲜,就要立足现实,就要接地气,有生活气息。不能老是说些尽人皆知的大道理,举例老是那么几个伟人、名人,写多了,就显得老旧而毫无新鲜感,这样的文章没人爱看。建议从以下两方面做点改进:
(一)把道理与现实结合起来
可写的事有:家庭的事、学校的事、所居住的地区或村镇所发生的事、社会上刚出现的新鲜事。可写的人有:科技人员、爱心人士、边防战士、优秀教师、白衣天使、司法干部、体坛精英、基层领导、各领域的普通劳动者,以及自己的父母、亲友、老师等等。除了自己亲眼所见的人与事,更多的可取材于自己看过的电视新闻、报刊文章和影视作品。结合上述这些道理,你写的文章就接地气,就有时代气息,就会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因为你说的道理融进了新鲜的现实。
(二)把“我”放进文章里
长期以来,多数同学的文章中只有“我们”,很少有“我”,看不到个性,感受不到真情,写的多半是教育别人的话,这样的文章越来越不讨人喜欢。如果把“我”放进文章,就有真实感、亲切感,如果表达得好,会引起人共鸣,得分自然就上去了。写“我”的什么呢?在紧扣题意的前提下,可以写我的追求、我的成长、我的爱好、我的阅读、我的交际、我的旅游、我的失误、我的教训等等。既是写议论文,重点应突出“我的感悟”,如读书的感想、对教育的评价、对高考的反思、对身边发生的某种现象的看法等等。既然是“我的”,就要写出发自内心的真实想法,不求全面周到,但求有独立见解,不过,防止过于偏激。前年,天津某考生的《重读长辈这部厚书》,以第一人称“我”叙写了自己对“长辈”这部书从初读到重读的认识变化,突出了“重读长辈”对促进自己思想成熟所起的重要作用,尤其是谈论高考那一节,因为说的全是实情,很容易激起共鸣,所以得分较高。
2
记叙要让人眼前一亮
不要总是平铺直述,记流水账,要尽可能使文章多少有点波澜。前几年重庆一考生的《我和故事》,通过设置悬念,使情节波澜起伏,很吸引人。故事是这样的:母亲去世较早,父亲带着三个孩子艰难度日。为了不让孩子们伤心,父亲每次回家都脸带微笑。吃饭时,父亲总是让孩子们先吃,他一边喝酒一边吃菜,每喝一口酒,“眼眶就很热的样子,似乎有泪水在转动”。为什么会这样?为了探个究竟,哥哥偷喝父亲的酒,但“一点感觉都没有”。这一来,“父亲的世界变得高深莫测起来”,这是第一个悬念。于是他们去问奶奶,奶奶也觉得奇怪,她也喝了酒,喝到第二口,“眼眶也发热了,似乎也有泪水在打转”,还说“有味,味道很浓”。如此一来,“那瓶酒成了我们兄妹心中的谜团”。这是第二个悬念。若干年后,生活经历使哥哥含着泪花解开了谜团:“爸,那些年,每天喝的是自来水。”这句话把父亲当年拉扯几个孩子的艰辛体现得淋漓尽致。无味的酒是个谜,也是悬念。故事一环扣一环,最后在真相大白中悟出父爱的伟大,读之令人动容。
记叙类文章既可写真人真事,也可从现实生活出发,虚构一个故事,写成小小说。无论是纪实还是虚构,都要有一两个动人的细节,如人物的动作、神态,特别要突出人物的个性化语言。
为了摆脱死板,记叙文还可以在表现形式上有些变化。以下做法都有考生用过,效果不错,你也不妨一试:(1)列小标题。可为全文设计几个小标题,每个小标题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句话。(2)采用倒叙。先把故事的结局放到开头,然后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慢慢道来。(3)写成日记。整篇文章用第一人称“我”,按时间先后分为几块,每块标上日期、天气,几块合起来是个完整的故事。(4)用书信体。文章主体是记叙,“外壳”是一封信。既然用书信体,就得符合书信的各项格式要求。
3
议论要让人看了信服
议论文要让人信服,就得进行辩证的说理。不要把“辩证”神秘化。通俗地说,辩证就是不要简单化、绝对化,就是不要走极端,防止片面性。要使自己的说理辩证让人信服,就要想一想:我的分析经得起反驳吗?别人对我的结论会接受吗?请记住三个“不要”:不要用“高大上”的理论吓人,不要玩弄“哲理”而把话说得很玄,不要引用连自己也未必理解的外国名言。你该花力气做的是:对题目所提供的材料,尤其是对自己作为论据所举的事例,做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
怎么分析呢?
(一)分析原因。任何一种现象,无论是好还是坏,它的出现都是有原因的。它可能有客观原因、主观原因,也可能有历史原因、现实原因,甚至还有其他特殊原因。每种原因用一句话概括,做点分析,自成一节,几个原因就是几节,不仅说理深下去了,条理也很清楚。
(二)分析结果。这要用到假设分析法。如果这样,会怎么样;如果不这样,又会怎么样。对“怎么样”又可分为:对个人会怎么样,对他人会怎么样,对事业会怎么样,对社会会怎么样,等等。对每个“怎么样”做点展开,就会在条分缕析中使说理显得清楚明了。
(三)分析两面。在进行说理分析时,既要看到事物的这一面,又要看到它的另一面,甚至更多的面。这“另一面”既可以是与“这一面”相对的一面,也可以是相反的一面。如果选相反的一面,就跟“这一面”形成了正反对比。通过对比,得出结论。这种分析方法被经常使用,效果较好。如果以《话说手机》为题要你写篇文章,那你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说。先说手机之“利”:手机在人际交往、信息共享、通讯联络、照相购物等诸多方面,为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带来了莫大的便捷。再说手机之“弊”:从小的方面讲,长时间看手机,伤害眼睛,有损健康,在过马路时看手机可能酿成交通事故;往大的方面讲,一味相信手机中的信息和观点,就会逐渐丧失思考力、判断力,最终丢失了创造力。最后你可总结说:手机本身无利弊,利弊都取决于使用它的人。我们应纠正“手机依赖症”,始终不忘人之为人的独立思考属性,永远做科学技术的主人,并以人的创造力去开发比手机更先进的科技新产品,以此造福人类。对两个方面都做了分析,就比较辩证了。
4
语言要让人看了舒服
虽然多数同学的语言表达能达到“通顺”的要求,但我还是要提请大家注意以下几点:
(一)关于用词
用词要力求准确,不产生歧义;除了在记叙文中为了体现乡土特点可以适当用点方言外,一般不能使用方言;除了大家都认同的,要慎用网络词语;不要白话与文言夹杂;不要生造除自己外谁都不懂的词语。
(二)关于造句
每个句子的句意要完整、清晰,不能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要多用短句,少用长句,句子一长,很容易因顾此失彼而形成语病。
(三)关于语段
一个语段内的若干个句子,一定要围绕一个中心去说,句与句之间要接得上、连得紧,决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可以用复句来体现句与句之间的特定关系。语段与另一语段之间要有过渡句,使上下衔接自然,文气贯通。
(四)关于书写
字是文章的脸面,称为“文面”。字写得规范、工整甚至美观,会给人愉悦感,至少老师会认为你书写基本功好,分数就不会低。反之,字写得不规范,甚至潦草难认,就会让人看了不舒服,得分就很可能受到影响。字不要写得太大,顶天立地,也不要写得太小,难以看清。写清楚每一个字,且每个字大小适中,这是起码的要求。
除了上述四点,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要有“读者意识”,就是要在动笔前想到看你这篇作文的读者。就高考而言,看你作文的读者就是阅卷老师,要换位思考,想想阅卷老师喜不喜欢你这篇作文。
现在的电脑阅卷,是一个快速阅读与主观判断相结合的过程。每位阅卷老师每天面对大量的同题作文,看多了,看的时间长了,就会产生阅读疲劳,他们的态度很认真,但因为看得快,所以往往不可能看得很细,有时候甚至是“跳读”的。他们多半关心以下几个方面:题目、开头、结尾、文中的特别语句、文中所举的例子,这形成了他们的“细读区域”。既然如此,你就要努力在“细读区域”里多做文章,以引起阅卷老师这位读者的注意。
以下方法供参考:
(1)题目(指自拟的标题):可以是一个词、一个观点、一句古诗,也可以是一个问句。
(2)开头:或简明扼要亮出观点,或引用一段诗文,或说一个小故事引起论题,或用一段优美的话诠释题意。
(3)结尾:或用简明语句小结全文,或用抒情笔调篇末点题,或提个问题发人深思,或用含蓄的比喻留有余味,或用排比收尾造成气势。
(4)特别语句:记叙文中一两句生动的细节描写,议论文中的新颖见解或辩证说理的片段。
(5)所举例子:或举别人没有举过的新鲜事例,或引用别人没有用过的名言警句。短短800多字,要想全面超过别人,几乎不可能,但你如果能做到上述五条中的两条以上,就会让阅卷老师感到你与众不同,你就超过了不少人。
今年作文命题预测
去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五四运动”100周年,都是不平凡的。我预测,以下两种情况都有可能:
第一种情况,一如既往。命题形式与过去几年一样,仍是新材料作文题。如果是这样,好办,因为同学们已适应了这种题型。
第二种情况,紧跟形势。这并不是说把作文题出成时事题,而是仍保留新材料作文题的形势,提供一小段议论性文字,但关键词不再是“语言”“车”“青春”之类的中性词语。可能涉及的内容有:(1)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新中国成立70周年。可能出现以下关键词:初心、追梦、自信、责任、担当、奋斗、中华文化、革命传统、文明修养。
遇到上述这类作文题,很容易说大话、讲套话,而这种空泛的文章多数人不喜欢看。我建议:用化大为小的方法,从个人的成长,或家庭的幸福,或家乡的变化谈起,以实举虚,以小见大,通过具体的人或事,来展示美好景象、抒发爱国之情,这就不至于使文章大而空了。
实习生 王吉星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舒越 黄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