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源头治理和事后惩处,让非法买卖行为一露头就被打,大大提高非法偷拍行为的违法成本,令行为人付出极为沉重的代价,是至关重要的手段。
一个可怕的事实是,偷拍设备似乎已经“魔高一丈”了。
最近,公共场所使用电子设备偷拍女性的案件频被曝光,有的把针孔摄像头安装在马桶水箱,有的则安装在浴缸中。5月30日,现代快报记者调查发现,这些隐蔽的偷拍摄像头在网上可以轻松买到,类别五花八门。甚至还有卖家可以提供定制服务,比如偷拍鞋,根据买家需求在鞋子上装好摄像头后邮寄送达(详见今日快报A5版)。
这条新闻包含两大视角。
其一,对于普通人来说,对偷拍设备的防范难度越来越高。
作为一名只拥有“小常识”的住客,你觉得能够对付得了这些快成精的偷拍设备吗?它看得见你,你却未必看得见它。能否揭破各种烧脑的伪装方式,揪出这些害人精,像极了一场不对等的测试。
还记得本月中旬“教科书式防偷拍”事件吧。一名从事信息安全工作的游客,突破重重“迷障”,从民宿的路由器里捉到了“鬼”。可是一般人哪有这个本事?
其二,对于买卖偷拍设备、偷窥隐私的打击,群众希望明显有起色。
正因为多数消费者很难斗得过偷拍设备、偷拍行为,所以只能呼唤加强监管、狠狠打击。
记者调查发现,网购平台上,卖家叫卖起偷拍设备毫不避嫌——“来我这买,各种都有!”
面对这份敞亮和傲娇劲头,在菜市场吆喝的卖瓜王二,怕也只能打个平手。
卖偷拍设备的疯了吗?他们不知道这是涉嫌违法的吗?
毫无疑问,他们越放肆,越是说明监管不到位。平台的放任,监管部门的慢一拍,让人揪心。
问题是,就算抓个现行,又能怎么样呢?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天花板”是不是太低了。这样的处罚力度,能吓得住谁?
寄望于对每一家旅店都能全程进行地毯式检查,永绝后患,那就犯了幼稚病。加强源头治理和事后惩处,让非法买卖行为一露头就被打,大大提高非法偷拍行为的违法成本,令行为人付出极为沉重的代价,是至关重要的手段。而实现后一目标,有待于立法层面的格外重视——某种意义上,我们是在和升了级的“魔兽”赛跑,已经没有放缓的余地。
现代快报首席评论员 伍里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