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华栋
1
我第一次接触到阿尔弗雷德·德布林的作品,是通过一部长河般的电视电影《柏林,亚历山大广场》。这部长达15个半小时的电视电影花费了我两天的时间来看,它的导演是德国著名的“电影狂徒”法斯宾德。在这部13集加一个终曲的电视电影中,德国一个时代的社会风俗画被复原了,其中对人和社会、对城市和生活的广阔展现令人震惊。由此我才知道, 它的原著作者是阿尔弗雷德·德布林。
德国当代作家君特·格拉斯在谈到阿尔弗雷德·德布林的时候说:“他是我的导师,他甚至比托马斯·曼的影响还要深远和巨大,覆盖在20世纪的德国文学的上空。”
在20世纪德国文学史中,阿尔弗雷德·德布林属于能够不断地为后世作家提供灵感和营养的作家,他作为带有表现主义和意识流文学特征的作家,在20世纪德语现代主义文学的新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阿尔弗雷德·德布林1878年出生于现在位于波兰境内的斯德丁市,父亲是一个犹太人,开了一家裁缝店,母亲主要在家操持家务,一家三口日子过得还算不错。但是,在阿尔弗雷德·德布林10岁时的某一天,他父亲忽然抛弃了阿尔弗雷德·德布林母子俩,和一个女工私奔到了美国。因此,无依无靠的母亲就把小阿尔弗雷德·德布林带到了柏林,去投奔母系的亲戚们。他于1902年进入柏林大学攻读神经病理学,后来,又到弗赖堡大学攻读精神病学,获得了博士学位,并且于1911年开始作为神经病理学家和精神病医生在柏林行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作为军医在军队中服役。
1900年,22岁的阿尔弗雷德·德布林写出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骏马飞驰》。这部小说用第一人称写成,带有着成长小说的特征。这个故事的情节并不复杂,甚至带有很多的幻想成分,因此在写作风格上有着鲜明的诗化特征,从中便可以看出他受到了德国浪漫派作家和诗人的影响,比如受到了诗人荷尔德林的鲜明影响。1903年,他还写作了长篇小说《黑色的窗帘》,这是一部带有精神分析色彩的小说,题材的选取和他的精神病医学专业的学习有很大关系。
这之后,阿尔弗雷德·德布林还尝试了短篇小说的写作和民间童话的改写。他积极大胆地尝试用短小的文体去创造和表达更为模糊的文学世界及其清新的理念。这些短篇小说和改写的童话后来结集为《一朵蒲公英的被害》(1913)和《蓝胡子和伊莎比尔小姐》(1923)。
1910年,阿尔弗雷德·德布林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创办了表现主义文学杂志《风暴》,并积极地参与各种社会活动。
2
1915年,阿尔弗雷德·德布林出版了长篇小说《王伦三跳》,这是他获得了巨大成功的作品,更标志着一个重要作家的诞生。这是一部有中国背景的小说,德布林巧妙地借助中国元素来表达他的世界观以及对德国现实的影射与批判。小说描绘的是乾隆时期一个叫王伦的人,他一生中所经历的三次思想的变化和“跳跃”——这也就是书名“王伦三跳”的由来。
小说中,王伦是一个渔民之子,他游手好闲,不喜欢过循规蹈矩的生活。某一天,他看到朋友被官府杀害,于是萌发了复仇心理,他杀死官吏后,为了躲避追捕而逃到了山里,聚啸山林,带着一帮子泼皮,成为占山为王的山寨首领。这算是王伦的第一跳(我猜测,王伦这个人物多少和《水浒传》里的人物有着某种关系)。但是,王伦后来在山里发现了一个隐士马牢,就请他讲述作为一个隐士的世界观。马牢是一个信奉道家的人,在他的思想的影响下,王伦开始信奉道家学说,决心一切顺从自然、清净无为。并且,他还把自己率领的这群流寇改造成信奉“无为”理论的道家帮伙。但是,清朝政府视王伦为匪患,因此,皇帝就派官兵前来山林中进行剿杀,并且在激烈的战斗中,把王伦的大部分兄弟都给杀害了。王伦看到兄弟们尸横遍野,一下子感到心灰意冷,决定隐名埋姓,跑到一个渔村里去过隐居的生活了。这是王伦思想变化的“第二跳”。但是,清军继续追剿少数漏网的他的追随者和他本人,要把他们一网打尽。最后,那些追随者不堪忍受被苦苦围剿,大家重新聚集在王伦的周围,纷纷劝说他再次揭竿而起。他同意了。然而,再次的起事依旧遭到了惨重的失败,王伦精神受到很大的震撼,感到抗争是错误的,还是应该重新回到“无为”状态里——他最终选择了自焚,完成了他的“第三跳”。
据说,阿尔弗雷德·德布林并不懂汉语,他是从德国学者研究和翻译的中国古代先秦的那些哲学家,比如老子、庄子、列子的著作中获得了创作的灵感。所以,他才写了这部外壳是中国历史故事、而在内部主题层面上却批判着当时的德国现实的小说。这部小说的出版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阿尔弗雷德·德布林因为这本书获得了克莱斯特奖和冯塔纳文学奖,一跃登上德国文坛,人们也迅速地开始注意起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柏林医生的文学写作了。
阿尔弗雷德·德布林因为《王伦三跳》的成功而备受鼓舞,在1918年,他出版了长篇小说《瓦德策克和汽轮机的斗争》,继续描绘他对工业化时代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改变的担忧。1920年,他出版了2卷本的长篇小说《华伦斯坦》。这部小说带有史诗小说的规模,取材于17世纪德国的“三十年战争”时期,描绘的是历史人物华伦斯坦波澜起伏的一生。阿尔弗雷德·德布林将那个时代的战争带给德国历史的影响,作了非常深入的探讨。
1924年,他出版了长篇小说《山、海和巨人》,这是一部科学幻想小说,写的是未来世界中的公元2700年到公元3000年之间300年的事情。小说描绘了未来的人类在继续征服和改造大自然的过程中,消除了格陵兰岛的冰川,结果却迎来了意想不到的结果:人类和复活的古代生物展开了殊死决战,最后,人类反而被古代生物所灭。
1927年,阿尔弗雷德·德布林根据印度神话创作了叙事长诗《马纳斯》,这部长诗通过印度神话体系对世界的理解,继续表述了阿尔弗雷德·德布林那段时间里的思考:人和自然的不和谐最终导致人类的灭亡。
3
1929年,阿尔弗雷德·德布林出版了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代表作、长篇小说《柏林,亚利山大广场》。它的出版意味着阿尔弗雷德·德布林达到了自己写作的巅峰。
《柏林,亚历山大广场》这部小说有一个副题,叫做“弗兰茨·毕勃科普夫的故事”,全书紧紧围绕着弗兰茨·毕勃科普夫在柏林的游历展开了广阔的叙述。在小说的一开始,就写到了弗兰茨·毕勃科普夫的出狱——他曾经因为怀疑女朋友不忠诚、盛怒之下打死了她而坐了四年大牢,现在,他出来了,刑满释放了。弗兰茨·毕勃科普夫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工人,现在,他进入到柏林城,看到了喧闹的大都市的一切,一开始有些不习惯,监狱里的习惯和作息时间还在影响着他的大脑。他下决心要从头再来,打算做点小买卖。于是,一场令人眼花缭乱的城市历险逐渐地展开在他的行踪中。
《柏林,亚历山大广场》这部小说在写作技巧上有着鲜明的特点。总体来说,小说的叙述是意识流式的叙述方式,采取了跟随弗兰茨·毕勃科普
夫的行踪所做的不间断的内心独白。同时,阿尔弗雷德·德布林还运用了后来美国“新新闻主义”小说流派的作家们、像多斯·帕索斯、汤姆·吴尔夫等人所采用的写作技巧,将大量1920年代柏林所发生的真实情况和新闻报道,以拼贴的方式穿插在小说的叙述中。
在小说的表现形式上,以主人公弗兰茨·毕勃科普夫出狱之后的活动为轴心,还交叉叙述了很多条复线。比如《圣经》故事、古代希腊神话和传说、柏林的三教九流和各行各业的扫描,这些线索交叉在一起,形成了浑浊、大气的和氤氲的气质,也使小说的容量大增,内容复杂,主题多义。可以看出来,1920年代涌现在欧洲各国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风格,在小说中都有所显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自不待言,而自然主义、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甚至后期印象派的绘画风格在这部小说中也都可以找到痕迹。小说还将视觉、意识、联想和主人公对时间和空间的感觉都融合在一起,它甚至开启了后来涌现后现代小说的闸门,使后现代派的一些手法在这部小说里都可以找到源头。难怪一些评论家认为,在对后世德语小说家的影响上,阿尔弗雷德·德布林比托玛斯·曼的影响还要大一些。
这部带有现代主义小说鲜明特征的作品,既给阿尔弗雷德·德布林带来了巨大的声誉,也使之成为德国文学史上一部绕不过去的杰作和伟大的城市之书。
但是,阿尔弗雷德·德布林是一个有犹太人血统和左翼思想的作家,在法西斯主义日益得势的德国,他的处境越来越不妙了。随着希特勒的上台,1933年2月28日国会纵火案发生后的第二天,他就逃离了德国。1935年,在流亡中,他写下了长篇小说《毫不宽恕》。1936年,德布林取得了法国国籍。后来,他又去了美国。流亡美国期间,他写下了长篇历史小说三部曲《亚马逊河》。
二战结束后,他回到德国,着手参加创办美因茨大学的科学和文学院。1950年,他出版了总题为《1918年的11月》的系列长篇小说。1953年,他离开德国,定居巴黎。1957年,病逝于巴黎。
阿尔弗雷德·德布林就像是一个穿越在人类历史和想象空间的自由鸟,他的作品往往篇幅较大,气势磅礴,结构严谨而复杂,技巧高超,语言准确生动而有节奏感,这些特征共同构成了德布林丰富复杂的文学世界,使他在时光流逝中成为了高山仰止的文学巨人。
邱华栋
1969年生于新疆昌吉市,18岁出版第一部小说集,199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出版长篇小说《夜晚的诺言》《白昼的喘息》《正午的供词》《中国屏风》等九部;发表有中短篇小说、散文、诗歌、随笔、评论500余万字。
阿尔弗雷德·德布林
(1878-1957)
德国表现主义时期左派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柏林,亚历山大广场》《王伦三跳》,历史小说《华伦斯坦》及《山、海和巨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