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底,一些政府部门的工作作风还不够实,形式主义、懒散作风,还有生存的土壤
四川省遂宁市传达一份官方文件,4.8公里的“路程”,居然“走”了42天。这是蜗牛式传达文件的“典型”案例。结果,包括遂宁市政府副秘书长在内的12名责任人、1个责任单位,受到了严肃处理。遂宁市还以此为契机,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查问题、讲担当、提效能”作风整治行动。此事带给人们的深思是多方面的。
其一,这一文件是遂宁市环保督察办上报给遂宁市委书记邵革军的。假如不是“上报”,而是“下传”,耗费的时间会不会更长?这还是市委书记细心,从公文成文时间和来到案头的时间这些细节发现的异样,假如市委书记忽略了“时间差”,这事是不是就过去了?假如不是市委书记“太较真”,能有这么强烈的反响吗?
其二,看上去,4.8公里很短,送报一下文件那应该是分分钟的事。可是文件的传递,并不只是看路程,更得看“层级”,有时还看相关人士的“状态”和心情。隔着4.8公里距离的,是多个关口,多个负责人,多个单位。这中间,存在人为的延宕是显然的,但就算一个关口都没耽误事,一个个程序走下来,那也会耗费不少时间。
其三,运动式的整治能不能收到好的效果,也得打一个问号。在简政放权深入人心的今天,遂宁市有关部门或单位不可能置身事外,何以仍然出现了这种怪事?惩治责任人,进行专项整治,都是必须的,可仅有这些还不够。
这件事的发生,看似偶然,却有必然性。在技术层面上,它反映出文件传达的程序还有些多,规矩还有些繁琐。文件传达要想快起来,得有技术上、机制上的改良。在这个新时代,不能还是按照过去那种“一慢二看三通过”的模式办事。要想方设法越过障碍、避免掣肘;在思想意识层面上,它反映出一些地方政府部门,还没有与时俱进,还没有真正意识到简政放权的重大意义和功效。
说到底,一些政府部门的工作作风还不够实,形式主义、懒散作风,还有生存的土壤。就文件传达这一事务而言,看似人人把关负责,人人都在做事,但实际上,有些关口、有些人,“节奏感”还保持在一个低水准、成惯性的领域里。
风暴刮起,压力骤增,相信某些人再也不敢犯拖延病,但是时间长了会不会又松松垮垮起来呢?不好说。可以肯定的是,由于运动式整治“先天性”不足,有些问题很容易反弹。唯有形成制度、定下硬性规矩,常抓不懈,才能保证长期“有效”。
文件蜗牛式传送是老问题。在2015年4月的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对文件运转流程提出明确要求:国务院常务会通过的文件,如无特别重大修改意见或其他特殊原因,7天之内必须下发。他批评说,“我们国务院的领导同志常常半夜拿到特急文件立刻就批了,但有些部门、地方的文件却经常在那里原地‘转圈’。这种现象必须坚决改变!”
把类似“7天必须发”的常态化铁规落实好,“42天旅行记”就能少之又少。
现代快报首席评论员 伍里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