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16版:节地生态 惠民生 文明祭扫 树新风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9年4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清明祭扫应彰显别样的文明情怀

  清明不仅是一个节气、一个节日,也是一个节点,用来标注逝去与铭记、奉献与感恩;清明也不仅是一人一事的悲喜,更倾注了对故人故土故国的眷恋缠绵,让人们寄托敬意、安放思念。这是生者对话逝者的日子,是子嗣祭奠先人的约定,也是教会我们感恩,重视懿德范行优良家风永续传承,提醒我们珍惜当下的特殊时节。

  古人笔下的清明,自然而富有情感。“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缅怀先人,贵在“走心”。新时代当有新风尚。过去与今日的交替,也应是传统文化底蕴与文明祭扫方式的深度交融。陋习祭扫不是清明的本意,环境蒙尘使清明掉“价”。新时代的清明,当彰显别样的文明情怀。

  祭祀时序,倡导“错时错峰”

  清明之“清”大概是“泪水”和“青山”巧妙而有机地结合。人在洒下悲伤的泪水后,有意地去踏青散心,让大自然的旖旎风光化解多余的悲伤,实是苍天对世人的怜悯和古人智慧的结晶了。只有“清”了心,“明”了意,恰巧遇在“节”令中,即所谓的“清明节”了。

  然而,清明时节人们祭祀时间的相对集中性、祭祀活动外出的客观必要性,势必出现人流涌动、车堵为患,形成特定时期的极端客流高峰。如何解决清明祭扫高峰时期接待能力问题、管理水平问题,成为考量清明工作质量的一个重点和拐点。

  从实践看,在祭祀时序上倡导错峰错时方式,会让祭祀群众既有传统感、仪式感,也更有安全感和获得感。

  通过组织有计划的宣传引导、优化整体祭扫路线、提前研判公共场所祭祀预情、公告社会公共服务保障力量等,尽可能地善做安排,使清明祭祀群众分时段、分批次,早进入“状态”,早有所行动,在客观上为拓展祭祀时段的宽度提供条件和最大可能,助推祭祀活动安全、顺畅、有序进行。

  同时,可以紧密结合清明各地多彩民俗,充分利用祭祀的公共场所,有计划、有重点、有特色地开展引导服务,有意识、有目的地分散人流,提高管控人集车堵效果。可以在公墓、骨灰集葬区等公共场所进行祭祀服务品牌的宣传,组织海葬纪念活动,进行踢键子、插花等有奖互动比赛,以及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开展优惠祭扫服务,通过活动吸引、物质补偿,使祭扫群众既可以通过错时错峰祭扫实现祭祀心愿,也有物质活动所获得的便利感。

  这样长期以往,突破传统祭扫边界,并不断丰富、实践,从而促进错时错峰祭扫成为更多的可能。

  祭祀形态,体现“简朴低碳”

  清明文化是一种典型的祭奠文化,长久以来它与风水、祭品、冥器等殡葬名词相关联,成为殡葬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当代,纪念已故的先人、亲人的方式已有了多元的选择,文字的、网络的、艺术的、绿色的等,无论哪一种方式,文明都应该是第一位的。

  清明祭祀活动,可以说是一种“念想”工程。因此,无论家祭或公祭,祭祀形态中应有现代生态环保、简朴文明的元素。简朴、低碳祭祀不仅是一个时尚的话题,更是一种道德的选择,一种负责任的生活态度,清明祭祀的一个发展方向。

  在尽可能选择错峰错时、公交低碳出行的同时,通过撞钟祈福、给逝者送上一束鲜花、朗读一首祭文、唱一首歌曲、播一段音乐、请一杯清酒、献一首诗词、做一次汇报、挂一束许愿带、寄一封时空信、栽一棵树……

  睹物思人、借景忆人、故事叙人,来映衬清明祭祀的简朴与文雅,这既表现了对故人的怀念,又体现了文明祭祀的新风,从而,促进清明民俗向着文明发展好转的“拐点”早日出现。

  一方面,要努力为祭扫群众搭建文明祭祀的场所,营造好文明的氛围,提供既有面子、又文明的祭用品。另一方面,不妨借鉴旅游公司对旅游人员进行引导的理念,将引导服务贯穿到整个群众祭祀活动的过程中。

  例如,针对乘坐殡葬服务单位提供的祭祀专用车的祭祀群众,可派引导人员随车伴行,传达文明祭祀的方式方法、祭祀活动的流程、祭祀活动中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等,从而对祭祀群众进行积极有益的引导。

  祭祀路径,推进“双边通联”

  祭祀重在清心明志,自古以来,人们就主张文明祭祀。南宋诗人吴惟品主张绿色祭扫,认为祭扫要有“日暮笙歌”“杨柳流莺”的气氛。他的主张与现代人不谋而合,每年清明节前夕有关部门都会发出文明祭扫的通知,引导群众祭扫文明化、环保化。

  文明祭扫虽然传统的表达方式最好是在祖先的墓地。可现实的情况使许多人不能成行,只能遥寄思念。但这仅仅是一种新方式,说明传统与现代并没有天然阻隔,文明祭祀可以“双边”互通、互联,只是不同情况、不同环境的适宜选择,而不是“更文明”的方式。

  清明祭扫更是一种文化的表达,是中国人特有的情感寄托,也是民族文明的一种传承方式。因而,文明祭扫方式绝不能止于倡导和浅尝辄止,而应该强化新时代文明祭扫供给侧改革,在传统节日与时代潮流及现代元素结合方面多下点功夫,让公众在摒弃传统祭祀陋习的基础上,能有更多的选择。让祭祀充满时代感、人性感、文明感。

  活化祭祀模式。从多视角、多领域、多广度,创新建立祭扫场所,不仅仅是解决祭祀场所的问题,也不只是为祭祀群众搭建一个平台而已,更多的是一种文明思维的倡导和活化祭祀文化的创立。以文化为魂,依托陵园建立先人人生纪念博物馆、红色广场、红星园、军魂园、知青园、功勋世家壁葬区等,以陵园特有的感召力和亲和力来支撑文明祭扫的吸引力。

  提升祭祀温度。生命更迭的轮回,家族的崛起与湮没,在浩瀚历史烟云之中,沧海桑田,几度变迁,“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自古以来,国有史,乡有志,家有谱,在网上进行家族的祭祀,既拓展了文明祭扫的空间和时间纬度,提升了文明祭扫活动的便捷性,也成为一种传承良俗、永续家风的新载体。

  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是,虽然“清明网”内容日益丰富,“微祭祀”成为屏读新锐,网祭中“网”的便利性在不断加强,但“祭”的意义、“祭”的温度显得不足,网祭面临服务升温的问题。主要是要以同理心、文化心、传统心的姿态做优、做厚网络祭祀。

  云祭服务要贴心暖人心,让生者那份深切的思念之情,可通过网络诚挚的祭祀仪式传递于逝者面前,由此,无论是清明冬至还是平日思亲念友,都将成为拜祭先人的合适日子;无论是远隔重洋还是关山迢迢,都不再是阻断亲情的障碍。

  网祭中建立的微信公众平台,不能仅停留在“有”这个层面,而要有可以赋予人情温暖的一片新天地。既要有受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又要有公众平台的特质事务;既要有丰富的画面感、现场感,又要有可以评论、互动的投放路径;既要有可供自我独特的演释功能,又要有新思维扩射的领域,从而,使“冷冰冰”的网祭,逐渐有厚度、有温度起来。

  清明祭祀,一方面从宏观上要解决好物化场所的服务保障问题,让祭有所置。另一方面从社会、职场上要活化祭祀方式,优化祭祀形态,让祭有所选,逐步实现文明祭祀。

  这样,有实有虚,有静有动,远近结合,让祭祀者在多种可能中自行选择,实行人与祭祀形式的双边互动、双边互选,既可缓解清明“殡葬劫”的现象,又可从一定意义上促进文明殡葬的早日到来。

  江苏省殡葬协会副会长 蒋庆祥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