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8版:读品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9年3月3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4 >>现代快报网
冰冷的大数据
主打叙事是什么

  □思郁

  我大概花费了一周多的时间读一本大书,号称美国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斯蒂芬·平克著的《当下的启蒙》。这本书有个副标题很讨人喜欢,叫:为理性、科学、人文主义和进步辩护。像平克所有的著述一样,这本书写得很厚重,中文版有六百多页,而且关注的话题也很有意思,涉及为启蒙思想辩护。在序言“我为什么写这本书”中,他强调说,我们正在经历一场“全面战争”,很多人都把当前社会描绘得一片黑暗,而他想写一本书证明这种对世界状况的悲观看法是错误的,而且是大错特错,错得离谱。

  《当下的启蒙》这本书,就是平克从人类生活不同的侧面,比如从寿命、健康、食物、安全、财富等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论证,就是说从任何角度看,人们的文明都是进步的。当然,相比其他为启蒙思想辩护的书,这本书首先是写于当下,用当代人的思维来解读当代人的问题,比如我们不能奢望通过阅读伏尔泰和卢梭的思想让他们为生物科技辩护,当代的问题需要当代的思想家进行思考,这种思考有利于建构新的观念。这本书还有一个特点,既然是解决当下,本书大部分篇幅都是用二十一世纪的独特方式来捍卫这种理念,说白了就是用令人信服的大数据说话。如果没有各种大数据的列举和铺陈,这本书完全可以削减到一百页的篇幅就足够了。

  实际上,我可以夸张点说,如果没有大数据,《当下的启蒙》这本书是没有灵魂的,没有那一幅幅图表和统计数字,平克的写作根本就进行不下去。平克几乎所有的写作都需要利用到大数据,平克这些年写了不少书,涉及各个领域。几乎每本都是厚厚的大部头。2011年出版的《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也有中文版,上下两卷将近一千页的篇幅。那本书的主题是什么呢?书中用了一百多幅图表,展示了在人类历史的不同阶段中,暴力是逐渐减少的,换句话说,人类文明是逐渐进步的。话说,这难道还需要各种数据来论证吗?这种常识难道不是人尽皆知吗?

  论证这样一个常识性的观点有什么意义呢?其实我读完了也不知道。这其实就是现在大数据写作的一个最大的误区,看似科学而严谨,一幅幅图表、各种数据,但是说来说去都是废话一箩筐,证明的都是常识性问题。为什么大数据写作只能证明常识,而无法提出创见呢?

  因为数据只能累积,无论你吸收了多少数据,都是数字的叠加,而叠加只能是量变,再多的数据也达不到质变,数据是没有灵魂的,数据不能帮助你思考,只能帮助你计算。利用数据来思想的人,最害怕的是出错,一个数据出错,也就意味着满盘皆输,所有的结论都无法成立。但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发明、观念的进步,都是建立在独立思考,甚至试错的基础之上:人类是能够在错误的基础上纠正自己的人。大数据可以帮助我们确认观念的正确与错误,加深我们的认识,厘清我们的认知误区,但是却无法提出任何新的观念。不管数据和数字有多么全面,我们都无法通过它们完成自我认知。我之所以为我,要感谢的是叙事。

  《当下的启蒙》如果撇开那些大量的冗长的数据列表,它的主打叙事是什么呢?一言以蔽之,启蒙思想还没有过去,启蒙还没有完成,我们应该相信启蒙思想给我们生活的巨大改变。我们要为启蒙思想中最重要的几个观念,比如理性、科学、人文主义摇旗呐喊。没有启蒙思想的传播和普及,我们有可能还生活在黑暗愚昧的中世纪,生活在没有智能手机和家电,遭受瘟疫和病毒传染,人们的生命只有区区二三十年,生儿育女没有任何保障,吃穿住用都要依靠天赐和宗教的安慰才能熬下去的年代里。如果说《当下的启蒙》有唯一的亮点的话,那就是平克用大数据展示了我们生活在当下相比那些生活在古代的人类要多么幸福。

  当然,生活在一个进步的年代并不意味着忘却周围的困境和苦难,实际上,大数据看似带给我们希望,但是这种希望还是太过冰冷。因为撇开大数据,我们接触到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境遇,他们的生活无法也不应该被抽象为一个个数字。

  ■好书试读

  它怪异地开始了。可是如果能有不同的开始,那又会是怎样的开始呢?当然,人家会这么说,阳光下的一切都是“怪异”地开始,“怪异”地结束,它们自身就是“怪异”:一朵完美的玫瑰是“怪异”,一朵并非完美的玫瑰也一样,你家邻居花园里那朵好看又普通的粉红玫瑰也一样。我了解透视法,那种手法会让一切都显得神秘而高远。思考一下永恒这个问题,思考,如果你全力以赴地思考,脑子里就会一片空白,就会发现所有的存在都是奇迹。

  ——《乳房》 〔美〕菲利普·罗斯

  上海译文出版社

  

  假如萨缪尔早知道母亲要走,他也许会多留意一些。也许会更认真地听她说话,更加密切地关注她的行为,记下某些关键性的东西,把足够多的记忆塞进脑海,供以后慢慢取用。他也许会有不一样的表现,说不一样的话,做不一样的人。也许会成为一个值得她留下的孩子,但萨缪尔不知道母亲要走。他不知道好几个月来她一直在逐渐离开——悄悄地,一点一点地。她将物品一样一样地从家里拿走。

  ——《水妖》

  〔美〕内森·希尔 九州出版社

  

  平时过了正午时分,西武池袋线下行线的电车里总是空荡荡的。蓧田良多没有坐在座椅上,而是站在车窗边眺望着窗外。由于身材高大,他不得不弯下腰才能看到外面的风景。冷气开得太足,车厢里有些冷。蓧田良多在目的地“清濑站”下了车。虽说已是九月下旬,但暑气依然逼人,光线很刺眼。通过自动扶梯从站台上到站厅,香喷喷的气味扑鼻而来,是从立食8荞麦面店飘出来的熟悉味道。

  ——《是枝裕和人间三部曲套装》 [日]松本清张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