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君子以仁礼去保存良心。在孟子看来,是否有良心是判断君子与常人的根本标准,君子之所以为君子的前提条件正是保存着良心。那么,如何保住这个良心呢?孟子认为是要通过仁礼二德。也就是说,是要通过实行仁爱和礼敬来实现保护良心的目的。孟子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孟子-离娄下》)意思是说,君子之所以与常人不同,是因为君子能够将良心保存住。君子是通过行仁与行礼来存心。仁就是爱别人,具有礼的人知道恭敬别人。仁爱别人,别人反过来也会仁爱你;礼敬别人,别人反过来也会礼敬你。如果有一个蛮横不讲理的人,你对他爱和敬,他都没有相应的反应,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个君子必定自我反省:我一定不够仁爱,一定不够礼敬,否则怎么会在我身上发生这种事情呢?于是君子通过反省后对人更加有爱了,更加有礼了,但是那个蛮横的人依然如故。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君子还必定继续反省自己,认定自己一定没有做到全心全意的忠,于是君子通过反省后对人更加真心地仁爱和礼敬了,然而这个人依然如故。此时君子就会说,此人不过是个狂妄之徒呢!他的这种行为与禽兽又有什么区别呢?而对于禽兽一样的人的所作所为又有什么可计较的呢?所以君子有终身的忧患,没有一时的忧患。有这样一种事是君子所终身忧患的:舜是人,我也是人。舜被天下的人效法,可传于后世,我却免不了只是一个普通人,这才是作为一个君子所要忧患的。具体说来,君子终身忧患的是达不到像舜那样的境界。至于别的就不是君子所忧患的了。不仁爱的事情不做,不合礼义的事情不做,如此,即使有一时的祸患,君子也不会忧虑。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之论是孟子论述君子最集中的地方,在多个层面论述了君子的德行及其具体表现。通过这些问题的展开,实际上也是对儒家思想的基本理念及其修行方法的展现。其一,良心是儒家全部思想的基础,尤其是儒家人性论的根基。所以存心养性就成为儒家全体思想开展的前提。而这一“存心”的任务则由君子率先承担了。其二,仁礼二德代表着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实际上在儒家所有道德德目中,始终是以仁德为全体大德的,因为仁德的道理和精神在于“爱”,其他所有德目都是从不同方面来具体反映“爱”的道理和精神的。按照仁爱的原则去做就是“义”。“行而宜之之谓义”(韩愈语),此之谓也。所以我们说,仁德是儒家文化核心中的核心。儒家一以贯之地“留意于仁义之际”(《汉书-艺文志》语)。而这一“行仁”任务就由君子来承担了。其三,儒家思想非常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感应与交换。这是基于“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通俗地说,你只要对别人爱,别人就会反过来去爱你,同理,你只要对别人敬,别人就会反过来去敬你。“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此之谓也。而这一“交换”任务就由君子首先来承担了。其四,儒家十分强调“自省”“自反”等的修行方法。具体说来,就是在好意不被别人所理解,善行不被别人所感应等的情况下,尤其是面对那些蛮横无理的人(“横逆者”)首先要从自身寻找原因,而不是将责任首先推给别人,“行有不得者反求诸己”“君子必自反也”,此之谓也。而且这种“自反”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反复多次。这一“自反”任务就由君子来承担了。当然如果这个“横逆者”在君子三番五次地“自反”对你做出善举,你却始终自行其道,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君子自有他的气节,就会将你视为禽兽而不与你计较了。其五,儒家文化十分重视忧患意识的弘扬。其中一条就是对自己德行不能达到舜一样的程度而感到深深的忧患。而这一“忧患”意识一直为君子所具有。“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此之谓也。总之,存良心,行仁礼,必自反,怀忧患,既是儒家的思想观念,又是君子之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