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艺中国画专业做学生的时候,王国斌是班里挺冒尖的人物。无论在素描、工笔、写意或是创作课程中,他的画里总带着一种与众不同的,既铮铮烈烈,又土头土脑的做派,那架势,像京剧舞台上的“铜锤花脸”,形象夸张,神气昂扬;像黑黑壮壮的北方汉子,实实在在,淳淳朴朴。
王国斌的笔下有股子“狠”劲儿。他画里的人物造型、用笔用墨、设色敷彩等“动作”都透着一种熬浓了心血,憋足了力气,“咬牙切齿”地要把一形一色、一笔一墨的身手浓浓厚厚,苍苍老老,结结实实地刻在纸上,嵌在画里的劲头。否则就不过瘾、不痛快。在作水墨人物写生时,他总要任着自己的性子,在模特身上“添油加醋”一番:老人被刻画得历尽沧桑,满面皱痕,或似村野农翁,或似深山樵夫;小伙子被表现得憨憨拙拙、愣头愣脑,或似挖煤的矿工,或似开山的石匠;而年轻的姑娘,则被写意得大手大脚,看上去个个铁一般的强壮,手上拎得动,肩头担得起,全无甜媚娇柔之气。
这些添加在别人身上的“油”和“醋”,并不是王国斌要故作姿态,搞搞效果,而是他埋在骨子里,发自内心的秉性,是自然而然的流露。因而,体现出的正是王国斌独特的艺术信念和追求。
——周京新(江苏省国画院院长)
王国斌在他的实践中关注了对传统表现方式的转换与改变,他相信:“当代水墨人物画与传统的人物画有着本质的区别,它完全是以一种新的姿态展现出来。现代水墨人物画更多的是以面的形式表现人的立体形象,并且正是由于面的介入,才使得中国人物画由以前的二维平面造型变为三维立体造型,这样就给水墨人物画的表现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前景。”王国斌同样关注笔墨现象学意义上的工作,很可能他对心灵是否“退回”到深处并不在意,是否日常生活本身已经可以提示出存在的问题,因此,画面中的人物变为一种可能是自己的生活的假设与梦想,当普通的人物成为绘画的内容时,那么心灵的象征意义也会因此而凸现出来。
——吕澎(成都当代美术馆馆长)
作为上世纪60年代生人,王国斌几乎与同辈画家同一时段上大学。由于生性叛逆,并崇尚自由表现,加上特定的文化背景,所以他当时的艺术目标便是想办法超越美术学院视为正统的写实水墨。他在努力向西方的肯特·珂勒惠支等优秀艺术家学习时,更加注重的是乡土绘画创作。在艺术风格上则较为接近西方的表现主义。
同时,通过对山水和花鸟的广泛涉猎,王国斌在努力寻找一种能够打破传统中国画严格体裁界限的创新方式,实践证明,他是从中受益的。许多出版物和展览中多变的风格不断改变着大家对他的定位,好像唯一不变的就是他“变”的特点,这也恰恰暗合了他最初拟定的艺术目标。
——鲁虹(著名理论家)
王国斌在名家荟萃的南京水墨画家圈里,算是一位特殊人物。特殊之处在于他很难被归类和定位,这一点或许就是他身上最为闪光之点。
人物、山水、花鸟“三管齐下”,表现都不同凡响,该如何确定王国斌的“身份”?也许王国斌根本就不曾想过,做一个什么画科的画家,他只想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画画,且要不断地给人以新的面貌。
尽管难以归类和定位,但这并不妨碍王国斌才情的发挥和艺术上的追求。王国斌无论画什么,都能做到有感而发,缘情而作。笔下涌真情,墨底有波澜,画面上一派生机勃勃,读他的作品,能让人激动并亢奋起来。
——陈孝信(著名理论家)
王国斌
1962年生于南京,1988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1998年结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人物画高级研究班。现为江苏省美术馆艺委会副主任、创作中心主任,专职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美协理事,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文德山水画会副会长,江苏省中国画人物画艺委会副秘书长。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重要展览并获奖,多家专业报纸杂志发表和介绍。曾代表中国艺术家出访欧洲进行学术考察,并被评为“文化部优秀专家”“2006年江苏优秀青年国画家”,作品被国内外多家美术机构、博物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