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台中学高三(10)班 刘枢源
指导老师:姚永东
已记不起,似乎是王小波所说:“走在寂静里,走在天上。”
这就像我脚下踏着的乌镇。
乌镇的夜晚不同于其他水乡的夜,它仿佛有一种骨子里的寂静,静得舒适,静得怅然。夜晚的乌镇并未完全入睡,桥下,小河氤氲的水汽,沁入青石砖的缝中,飘至石阶上的青苔前。缓缓恣动的河水仿佛是乌镇的鼻息,一切都显得简单,而又不失意韵。在这样的时刻,很适合回忆。
记忆中的乌镇,对于我来说,就是一场与紫砂的邂逅。跨过一道道桥,人烟越来越稀少,早已不知走到哪里,最好也不要知道,一知道,世界就变小了。来到一个巷子口,巷子深处丝缕般拍打木片的声音,节奏鲜明。我试探着走进巷子深处,在一个仿佛与世隔绝的拐角,我看到了一家卖紫砂壶的店,里面有几个中年人正把玩着木箱子里精致包装的紫砂壶,眯着一只眼仔细端详着。店里的简朴、雅致,刻有镂花的木台上放着一把把制作精美、色泽润滑的紫砂壶,镂花栏杆后有人正和客人一搭一笑地谈着,伴随着那节奏鲜明的拍击声。
老人姓黄,稀疏白发下的脸庞,像被岁月雕刻过一般,棱角分明。最令人难忘的,是他清澈如水的双眸。一问方知他做这门手艺已经四十年了,一直在这个巷子的深处。我们搭着话,他漫不经心地用一块简单的木片拍打着陶土,却异常光滑与整齐,正反各十二下,一丝不苟。拍完的陶片放在木转盘上,黄先生随即拿出一把木刀,在我惊讶之时,他笑着舞了舞刀:“工具越简单,做得越得心应手。”在高速的转动下,他的双手灵活地上下移动,时而按住陶坯,时而上下滑动,慢慢捻出了壶身,捻出了壶嘴。最后,他用木刀在壶身上雕刻着什么,努着嘴,身体也随之移动,我凑近一看,那是一朵清幽淡雅的兰花,顿时心中升腾起一股难以言表的释然。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忙碌着,为了生计,为了名誉。一切事物都变得如此繁琐,唯有老人,身居简处,任时光荏苒,磨尽内心的棱角,用匠心雕刻着壶中的岁月。临走前,乌镇上方的弦月拨开氤氲的水汽,温雅地铺洒在肩头,回想起黄先生对我说过的话:生活的本体嘛,简单就好。
刹那间,诚然世事尽可原谅。
点评:本文紧扣题目“紫砂岁月”,回忆自己在乌镇与紫砂老人的一段邂逅奇遇,表达对简单生活的向往之情,文章主题突出,思路清晰,层层推进,语言清淡,如一汪清水缓缓流进心田。除此之外,本文有三处创新:一是对选取乌镇景点中的紫砂来写,视角独特;二是写紫砂制作人的简单与执着,立意独特;三是作者写作过程中,观察细致,传神写照,虚实结合,既能写出乌镇的独特风情,又能写出自己的心中愿景,语言独特。当然,紫砂看似“简单”,其实品位、要求极不简单,这位老人坚守四十年,究竟是什么东西支撑着他?文中所思所写稍嫌力弱势单。如果再能对紫砂中的“简单”深入透辟地递进挖掘一下,文章的逻辑深度和审美张力则会更上一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