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3版:感动人物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9年3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13年志愿服务8000多小时
她让“红马甲”成为扬州流行装
  王培华带领志愿者为游客免费指路
  红马甲广场
  王培华领取“最美志愿者”证书

  在扬州瘦西湖西门不远处,有一条路叫“红马甲路”,有一个广场叫“红马甲广场”,名称源自一件红色马甲。这件红马甲穿了13年,已成为扬州志愿者的流行装,“红马甲义工队”也成为古城扬州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样本。

  扬州市邗江区双桥街道卜桥社区红马甲义工队党支部书记王培华,尽管已76岁,但作为一名志愿者,她十多年如一日帮扶困难群众,调解纠纷,并带动几千人加入志愿队伍,志愿服务时间已超8000小时。近日,她被江苏省委宣传部授予江苏“最美志愿者”荣誉称号。

  

  通讯员 杨轩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韩秋 文/摄

  退而不休,组建扬州第一支志愿者队伍

  王培华曾经担任近20年的双桥街道广播站站长、文化站站长,能写能编,能唱能跳,属于不可多得的群众文化人才。

  2006年7月,退休在家的王培华,带领10位老大妈组建了扬州第一支志愿者队伍,大家开始了全新的生活。她们穿着红马甲,在市中心文昌阁手拿扫帚,清扫地上的杂物;摊开抹布,擦去公交站台上的污垢;举起小红旗,维持交通秩序,从此,她们就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红马甲。

  从2006年11位“老姐妹”组成义工小组发展至今,扬州“红马甲”队员已有3000名,每天跟着王培华“上班”的有上百人,年龄最大的85岁、最小的54岁。王培华说,她每天很早就要起床安排当天的工作:路口值勤、捡垃圾、调解邻里矛盾、为孤寡老人送餐、巡逻、做媒等。红马甲义工队还曾获得“全国优秀基层党组织”“全国志愿者服务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

  据了解,新华社记者在报道扬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新闻时,曾用“一群好人,满城新风”的赞语,高度评价了红马甲义工队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导向意义和示范价值。

  对此,王培华对现代快报记者激动地说,组建红马甲义工队是因为我有一个信念:工作可以退休,奉献没有止境。为了践行这个信念,我成为了一群退休姐妹的“领头羊”,我们将“我奉献!我快乐!我幸福!”作为我们人生的座右铭,把从事志愿服务工作当成了我们晚年生活的一件重要“工作”。

  王培华所在的卜桥社区,因为失地农民较多,传统的小农意识导致邻里之间经常因为鸡毛蒜皮的事情引发各种各样的纠纷,社区希望利用王培华的道德感召力,来从事矛盾调解工作,有效促进和谐社区建设,这也推动了“红马甲和事佬工作室”的成立。

  曾经有段时间,社区百名老大妈每天晚上集中在社区广场上跳广场舞,大家越跳越起劲,音响也越调越大。有居民向王培华告状,每天晚上被吵得头昏脑胀。她实地调研了一番,发现确实影响居民休息。于是,王培华选择了10名跳舞积极性最高的大妈,带领她们到楼栋体验,请她们设身处地地为楼栋居民着想。看到大妈们流露出内疚的神情,她又千方百计帮忙联系了其他跳广场舞场地,将这个矛盾彻底解决。

  看到社区居民普遍渴望参加各种文化活动来丰富业余生活,王培华就把文化建设作为红马甲义工队的一项重要任务,特别是利用文化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来培育全体居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在“五五普法”和“六五普法”过程中,王培华创作了扬剧表演唱《法如明灯照心头》、三句半《守法才能发》、快板词《告别赌博》等节目,深受居民的欢迎。

  打造“志愿服务+”,一辆自行车成流动工作室

  现代快报记者发现,王培华每次出门都骑着一辆自行车,车前挂着“和事佬”“金媒婚介”等牌子,随着“红马甲义工队”的名气越来越响,红马甲志愿服务的内容越来越多,王培华的自行车成了她的流动工作室。

  据介绍,王培华和她的队员总是随身带着四件“宝贝”:一块抹布、一双筷子、一把铲子、一个垃圾袋,随时随地整治市容。一位领导这样评价:王培华的这四件“宝贝”,凝聚了红马甲爱城如家的情怀。一块抹布,能洗出城市的精彩;一双筷子,能捡起街上的垃圾;一把铲子,能除去丑陋的痼疾;一个袋子,承载着炽热的情怀。

  2008年扬州遭遇罕见大雪,她们顶风冒雪走上街头,在厚厚的积雪中清理出一条畅通的道路,路过的司机向她们挥手致谢,来往的行人主动加入到扫雪的队伍。汶川地震后,四川伤员来到扬州,王培华端上香浓的鸡汤,伤员们含着热泪说:“扬州人真好!”

  2010年10月,设在该社区服务中心的“红马甲和事佬工作室”挂牌。成立以来,这个工作室已累计调解纠纷113起,成功率达85%以上。

  2006年,王培华建起“金媒婚介”,义务为单身男女牵线搭桥。据不完全统计,“金媒婚介”已牵线搭桥1000多对,其中500多对步入婚姻殿堂。

  王培华掌握的未婚男女信息有“两本账”,一本账是可以对外公开的青年男女姓名、年龄、身高、工作单位、兴趣爱好等信息;还有一本账,记的是青年男女的性格特点和价值追求。每次相亲失败,她都留下回访记录,争取下次安排更合适的相亲对象。

  除讲究方法外,王培华还不怕麻烦,她曾为一位大龄青年安排了12次相亲,最终促成幸福婚姻。新郎、新娘再三邀请王培华吃喜酒,她盛情难却,到场献上祝福的鲜花,就笑吟吟地离开了婚宴大厅。

  让人感动的是,“红马甲”始终坚持“不收费、不收烟、不收糖,只要新人入洞房”的原则,与社会上的“商业婚介”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在接受采访时,王培华还说,每隔一段时间,她都会对牵线的男女进行回访,看有没有成功。如果成功了,就送上自己的祝福;如果没成功,就会问一下原因,总结失败的经验,也帮助提高服务质量,让有情人都能成为眷属。

  让王培华骄傲的是,13年间,“红马甲”队伍新增26名党员,红灿灿的党徽别在每位党员的红马甲上。王培华说:“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红马甲’不怕苦不怕烦,一定做好大家的‘管家婆’。”

  红马甲队员舍不得“退休”:跟着她做事有意义

  去年11月,王培华的爱人突发脑积水,紧急送医,王培华愧疚不已。王培华爱人住院20多天,红马甲义工队的捡垃圾、义务调解、金媒婚介等工作一样没耽搁。知情者想去医院看望王培华爱人,全被她谢绝了。

  “王队长吃苦在前,勇于担当,对大家很关心,谁生个病,谁家有什么事,她都要去看望,帮助解决,红马甲凝聚力很强。”2006年,张海燕从大庆油田退休后定居扬州,加入红马甲义工队后,她觉得找到了归宿。81岁的俞秀芳从打腰鼓时就跟在王培华后面,现在每天带着“四件宝”到红马甲广场转转。

  队员曹文兰说,王培华身上有一股正气,跟她聊聊,心里很舒坦。她特别善于动脑筋,红马甲宣传队演出的很多唱词,都是她编的,演出时舞的龙等道具都是她带着大家用旧材料做的。

  据了解,“红马甲义工队”年龄最大的队员袁秀清已经87岁了,至今舍不得“退休”,儿子儿媳让其歇歇,可袁秀清说什么也不愿意,说跟在王培华后面做事有意义。不久前,一名队员因身体原因不得不离开“红马甲”,临走时说,这件“红马甲”不退,自己要永远珍藏。

  特别支持:

  扬州市妇幼保健院

  建设银行扬州分行

  交通银行扬州分行

  扬州东方医院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