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社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9年2月2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4 >>现代快报网
确认过眼神,微循环公交必须“跟”

  越是群众呼声集中的领域,越是积累了种种弊端和难点。迎难而上,消除弊端,呼应的是群众的热切期待,提升的是城市绿色交通建设发展水平

  2月25日,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党组书记、厅长兼铁路办主任陆永泉做客政风热线时表示,近期,正在研究微循环公交车,让百姓出行越来越便捷(详见今日快报A9版)。这种“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思路,正是消解百姓出行“微难题”的关键所在。

  微循环公交有袖珍公交的别称,已经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具有弥补作用的公交方案,它对应的是交通“最后一公里”难题。在国内,北京和武汉推行较早。先行城市的经验,提供了借鉴。

  “最后一公里”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跨越它,却意味着时间、精力、经济等成本的付出。一旦在这一环节中,公交系统不能到位,出行的效率和成就感必打折扣。尽管不少城市地铁、共享单车发达,但还是在这个环节失分不少。

  补齐短板,消除“痛点”,重点是搞好交通布局,科学整合交通资源,关键是着眼群众的现实需求,重视群众体验,用机动灵活的举措彻解难题。

  据报道,江苏除了要有序发展共享单车以外,还要从三个方面落实保障百姓的最后一公里出行——进一步优化公交线路的布局;在共享单车投放不到的地方,适当地布局公共自行车来方便老百姓;正在研究微循环的公交车,把市民更快地接驳到地铁站。

  这样的三管齐下,抓住了最后一公里出行的“牛鼻子”。相关举措,可谓长短“兵器”并用,互为弥补、无缝衔接,形成的是整体规划、智能运转的优势。

  有些城市的局部地带,“黑车”盛行,这类新闻也时常见诸报端。公共交通到不了的地方,必然给“黑车”留下生存的空当。“黑车”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替代性的交通工具。唯有从根子上“填空”、补强,满足群众出行的基本要求,才能消除乱象,回到正轨。

  “嗅觉”灵敏、“触角”到位的交通,是绿色交通的应有之义。越是群众呼声集中的领域,越是积累了种种弊端和难点。迎难而上,消除弊端,呼应的是群众的热切期待,提升的是城市绿色交通建设发展水平。

  目前,南京江宁上坊保障房片区,已开通一条仅有15座、全程4.5公里的微循环小公交,与周边的多条骨干公交进行串联。这一模式,颇具“试点”意义。早日推广微循环公交,群众的“交通幸福指数”必能水涨船高。

  现代快报首席评论员 伍里川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