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读品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9年2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龚良:世界的万语千言在博物馆
  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
  扫码观看采访视频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第二天,我要去看博物馆。”这是美国盲人作家海伦·凯勒的心愿,龚良时刻记得。作为南京博物院的掌门人,龚良也有一个心愿:让每位参观者都愿意在馆里逗留至少四小时。

  去年,随着《国家宝藏》系列节目的热播,龚良从幕后走到了台前。实际上,过去十多年中,他一直以“001号服务员”的身份行走于南博大院。变革、升级、和谐、美好,在南博优雅转身的后面,是这位馆长的用心规划。而在变革升级的过程中,学生时代甚至孩提时代读过的那些书,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白雁 文 牛华新 摄

  1

  2005年末,龚良接任南京博物院院长。上任之时,正是博物馆办馆观念发生改变之时。

  “博物馆是为人服务的,是为公众服务,而不是为文物服务。这是我们从2000年以来转变的一个观念。因为是为社会公众服务的,所以我们努力的方向就变了。”

  在博物馆的变革升级中,龚良最关注的就是如何办好展览。做好展览,不仅需要有好的展品,也需要有匹配的展馆。南博一院六馆的形成,与龚良的考古学、建筑学专业背景有关。

  南京博物院的前身,是国民政府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对于中央博物院的建筑,当初的设计者梁思成先生确定了一个主题——中国建筑之固有形式。龚良解释说,就是要把中国建筑浓缩到它自己固有的形式中来,“当年,在还没有发现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南禅寺大殿这样的唐代建筑时,人们认为仿辽代的建筑,就是仿辽宁义县奉国寺大殿,最能代表中国建筑之固有形式。”

  我们今天仍旧能够看到的南博老大殿,就是一栋大屋顶的庑殿顶仿辽建筑,在古代建筑里是最高等级的。而对于2005年以后南博启动的改扩建工程,龚良是这样定位的。

  “我们要一个什么样的博物馆?首先我们是中央博物院的传承;第二,是省级博物馆;第三,我们所在地是在南京,名字又叫南京博物院。我们改扩建的房子,应该是既有现代时尚风格的,又有江苏地域文明特征的一个建筑。”

  在这种思路的引领下,南博保留了原来的老大殿大屋顶,特展馆则是用了江苏古代文明中的良渚文化的玉琮形式。“在展馆里面,我们要有全国的相关的展览。所以,我们做了故宫文物的特别展。我们要有江苏的展览,所以我们做了江苏古代文明的展览,是在历史馆。我们当然也要有南京的市民生活的反映,所以做了一个民国馆。”

  2

  龚良读书,学以致用。但留给他印象最深的,却并不是为了“用”而读的那些书。

  “我印象最深的,是小时候我父亲教我读的,朱柏庐先生的《治家格言》。比如,‘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即昏便息,关锁门户’,比如,‘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我现在跟女儿也讲,小商小贩,人家风里雨里赚钱,本来就很辛苦,你千万不要去斤斤计较。还有,比如,‘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这些内容,在我们当年读它的时候,没觉得有什么用。但现在随着年龄增长,发现里面的很多话,对今天的人和人之间的交往,能够产生非常巨大的影响,这个影响其实就是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特别有意义。”

  龚良印象深刻的另外一本书,叫《民间测天谚语》。

  “在上世纪70年代,十来岁的时候读的。就是讲民间怎么看天象,通过风去看天气,通过云彩去看天气。这样的看天气的过程,实际上是告诉我们,人、自然的现象,跟自然的那种表达的方式,是有很多的联系。自然界的很多的现象是息息相关的,生生不息的。”

  孩提时代,龚良还在父亲的教导下对对子,参考书籍是李渔的《笠翁对韵》。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龚良记忆犹新,出口成诵。

  “当时知道,对对子是一个字跟一个字对。但是今天我们发现,一个人身处这个社会,是需要很多匹配,匹配和恰当,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什么是匹配?阴和阳是可以匹配的,男和女是可以匹配的,凹和凸是可以匹配的,榫和卯,这都是匹配。匹配到最后的集大成,就是美好。”

  那些不经意间读过的“无用”之书,深刻地影响着龚良,他有意无意地把它们用到了工作当中。“做博物馆的策划时,我们经常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传统的那些生活方式。我们说传统的生活是很美的,到底有哪些美呢?比如,中国传统的女性很温婉,所以我们曾经做过一个展览,叫温婉:中国古代女性文物大展,就讲女性的温和婉这样一个特征。”

  3

  因为工作的关系,龚良的研究涉及到了多个学科。

  “我在南京大学的时候,学的是考古学,教的是考古学和中国古代建筑。后来,到省文化厅工作,主要是做文物建筑的保护和修缮的管理工作。这个期间,我主要是重视田野文物和古代建筑的保护修缮利用。再到南京博物院,做的是博物馆学的研究。”

  2012年,龚良出了四本书,把之前一段时间写的东西进行归纳整理。

  第一本是《建筑考古录》,介绍古建筑保护修缮。第二本是《古迹遗址行》,记述了考古过程中遇到的大遗址墓葬,以及考古发掘研究整理保护。第三本是《和谐博物馆论》,是介绍他经过践行总结出来的相关的博物馆理论,其中,其重要的观点就是,他认为博物馆要促进社会和谐,促进社会发展,博物馆服务的对象,一定是公众。第四本是《文博杂语集》。

  这四本书,既是归纳整理,也在某种程度上是龚良之后工作展开的基础。近几年,他尝试将四本书中涉及的内容在实践中予以贯通。

  龚良和同事们一起,先后推动实施了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地、盱眙大云山考古遗址、高邮龙虬庄考古遗址、吴县草鞋山遗址等公园和博物馆的建设,颇有成效。

  “保护了遗址,还要服务于社会公众。必须让这些文化遗产让人们看得懂读得懂,要把这些遗址博物馆和遗址公园,给它做更好的解读。解读完了以后,这就变成了一个文化产品了。”

  对话

  逛南博

  推荐你穿双软底鞋

  读品:逛博物馆之前,可以读什么书作为指导?

  答:我第一个是推荐大家来看一篇文章。美国的盲人作家海伦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会怎么样?她说,我会在第二天去看世界的万语千言,这个万语千言到哪里去看呢,那就是去博物馆。看博物馆,是看世界的过去,看世界的万语千言。也就是说,大家如果想要到一个地方,看一个城市发展的历史,一个地域发展的过去,一个地方美好的生活,应该进博物馆。我觉得,今天的人们如果是要为逛博物馆做功课,还是用我们新媒体的方式更好。南京博物院,你一查,它就会有一个官网。看完博物馆以后,我们回头可以去看我们传统的书,而这些传统的书里主要是讲中国传统文化。

  

  读品:怎么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龚良:我总结了三点。一个是中庸,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中庸,是我们中华民族立于五千年不败之地的重要内容。这个叫不偏不倚为之中庸。除了中庸以外,我们传统的生活里面,五千年文化当中,我们的文字没有消失,天南海北,语言不同,但是写成文字都是一样的。第三个就是我们的审美观当中,都是有一种内涵,匹配与和谐的理念在里面。我们传统的理念有太和、中和、保和,讲的是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人和人之间相互的关系,而这种相互关系,是最匹配的,最恰当的,才是最好的。

  

  读品:如果了解传统文化,传统经典读什么?

  龚良:说起来特别容易,就是四书五经,有的书难懂一点,有的书好懂一些。我推荐明清时期的大家的书,他们把传统归纳成了自己的积累,有很多,比如《治家格言》,还有就是小学,很有意思。

  

  读品:游客第一次来南博,推荐什么线路。

  龚良:首先推荐他要穿一双软底的鞋,因为在南京博物院,观众平均的逗留时间在四个小时左右。第二个,在参观的时候,按照我们的历史馆、特展馆、数字馆、民国馆、非遗馆和艺术馆,这样的顺序来走的。你时间多,可以多看一点,时间短,可以少看一点。下午,可以在非遗馆逗留一下,因为非遗馆下午会有演出。这样的话,你在博物馆可以看到古代文明的展览,也可以看到艺术类的展览,可以看到宫廷的展览、文化的展览,还可以看到数字化的展览,民国的这样的城市历史景观的再现的展览;以及非遗的表演和展示。有多种不同的形态,加在一起,可以看到我们整个中华传统文化从国家到地方的再现。

  1962年出生,1981年-1984年在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学习。1985年-1997年在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任教,硕士生导师。2005年至今任南京博物院院长。著有《建筑考古录》《古迹遗址行》《和谐博物馆论》《文博杂语集》等。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