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德有才者谓之君子,这是对君子最通常的定义。所以我认为,能够志于道者和据于德者一定是君子的品行。然而,对于有德者以及志于道者,据于德者的君子不能抽象地谈,而当要落实到具体的德目之上。君子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者。中华传统美德尽管有许多,但能足以表征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以及核心价值观的当有仁义礼智信孝悌忠廉耻这十德。在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看来,这些德乃是构成君子之所以为君子的名义和名声。诸德已然成为君子的名号矣。这些德都是根植于人的心性的。也就是说,诸德都是人性的体现。“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孟子-尽心上》),此之谓也。值得注意的是,孟子这里将“君子”与“人性”、“君子”与“道德”直接联系在一起了。
(四)依于仁者为君子。
仁德作为儒家所有道德的全体大德或说核心价值观,这是为所有正统儒家所承认和贯彻的。“儒家者流……留意于仁义之际”(《汉书-艺文志》),“仁者,全体”,“仁者,体也”(《二程遗书》),此之谓也。既然仁德在所有的道德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所以,对于她的坚守和践行自然就显得头等重要了。而作为诸德的体现者的君子,首当落实仁德亦成为当然之义。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孔子才提出了他的那段名言:“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意思是说,君子如果没有了仁德思想,就不能成其为君子了。你配得上君子这个名号,你当要做到不管在任何情况下,哪怕是顿饭的时间,匆忙仓促和颠沛流离之时都不可做出违背仁德思想的事来。
1.人之异于兽者在于人有良心。君子首先是一个人,就其本性来说他与所有人都是一样的,包括与此相对的小人。在这个问题上,论述最为详备清晰的当推亚圣孟子。孟子对于“人”之性的揭示是通过一个特殊对象来加以完成的,这一特殊对象正是君子。而一般人最容易将人性理解为人身上所具有的所有天生的属性,例如饮食男女以及人的物理生理心理所表现出来的种种欲求。“饮食者性也”,此之谓也。然而,孟子明确指出,所有这些的存在都不能被称作人性或说性。孟子说:“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嗅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孟子-尽心下》),就是说,人对于味色声嗅以及舒服安逸的需求都是人的天性,能否得到那是由命运决定的,因此君子是不把人的这一生理自然之性叫做“性”的。实际上,孟子非常明确地告诉世人,君子不将人的生理物理之性称为“人性”的。
那么,君子所性是什么呢?也就是说,君子是把什么样的东西称为“人性”呢?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孟子是通过人与禽兽的比较后而给出了答案。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离娄下》),是说人与禽兽的差别不同就一点点。“几希”的意思就是微乎其微,一点点,很少很少。而这一点点的“几希”恰是决定人之为人的根据。孟子正是把人与禽兽区别开来的“几希”称为人性。孟子的意思非常清楚,所谓人性,当指只有人才具有的属性,而不是指人与禽兽所共有的那些属性。再简单地说,只有人独有之性才可被称为人性。而人所独有之性,孟子认为就是“良心”以及由此心而生出的仁义礼智等道德。而这种认知则又是由君子确证的。“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尽心上》),此之谓也。
由此可见,孟子对于人性的确证是通过君子之口来实现的。“君子不谓性”“君子所性”这两句话要特别引起注意的。所以,我们在认知以及定性孟子所谓人性及其性善论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站在君子的立场上来进行。换句话说,要进入孟子所谓“人性”的概念框架来认识人性及其性善论。具体说来,食色等生之性,君子不称谓性,即人之生者的那些属性君子不称其为人性。君子所称的人性乃是人根植于良心之中的以“仁”德为代表的诸种德性。于此,孟子才将君子所界定的人性定性为是善的。就此意义来说,孟子的人性本善论是有其根据的,是有其特殊所指的,是有其特定含义的。弄清楚了这一点,我们应该明确地承认和坚信人性本善!当然,如何去对待这一人的本善之性则又区分为两种人。一是一般人,一是君子。一般人的做法是舍去良心,而君子的做法是保存良心。
那么,君子如何保存住这个良心呢?这个时候,“仁”德又要出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