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华栋
1
保罗·奥斯特是20世纪最后20年异军突起的美国小说家,他被视为是美国当代文坛最杰出、最勇于创新的小说家之一。
1947年,保罗·奥斯特出生于新泽西州的纽瓦克市,那里距离纽约很近。后来,他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英语文学和比较文学,获得了文学硕士学位。在最初的一些年月里,为了尝试各种生活形态,他四处漂泊,喜欢过那种无拘无束的生活,也尝试了去做各种工作,为今后的写作积累生活素材。
和很多杰出小说家一样,他早年的创作也是从诗歌开始的,他深受法国超现实主义诗人以及表现主义、存在主义剧作家的影响,写出了一些诗歌和剧本。此外,他还翻译欧洲诗人的诗歌作品,撰写文学评论文章,出版了带有超现实主义色彩的诗集《烟灭》、文艺评论集《饥渴的艺术》等。30岁之后,他开始将自己的写作重点转移到了小说和散文的写作上来。他较早的小说是出版于1982年的侦探小说《抢分战术》,是以笔名保罗·本杰明出版的,描绘了一个扑朔迷离的案件是如何在巧合中被破获的。这部小说孕育了他后来在严肃小说中所运用的一些形式和技巧。和一般人到老年时才写回忆录不同,1982年,35岁的保罗·奥斯特还出版了一部回忆录,叫做《孤独及其所创造的》,在这部带有小说风格的回忆录中,他仿佛在穿越时间的迷雾,将对父亲的认证、家族的渊源、自我身份的确立结合起来。
保罗·奥斯特早年的写作练习,包括诗歌、侦探小说、自传的写作训练,主要是为了寻找未来的写作方向。很快,他就从这些写作经验中发现了自我,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确切的表达形式。1987年,他出版了使他声名鹊起的小说《纽约三部曲》。这个三部曲的篇幅并不大,由三个中篇小说构成,翻译成中文才27万字。三个中篇分别是《玻璃城》《幽灵》和《锁闭的房间》。从这三部中篇的相互关系上看,它们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三个部分作为传达一个小说主题的小说,互相呼应,互相印证,又互相分离,成为一个三面体的玩意儿。
这么多年,很多评论都在评说《纽约三部曲》的主题和呈现的意义,他们从后现代主义、玄学、侦探小说和反侦探小说、人对自我的寻求和迷失、自我和他者的关系等入手进行研究,并得出了五花八门的结论。可以说,这些都是进入这部小说、甚至是进入保罗·奥斯特全部小说的一些路径。但是,大家却得不到唯一的答案,因为,不存在一个唯一的答案。
2
和博尔赫斯相似,保罗·奥斯特也很喜欢镜子的比喻,但是他很少直接描述镜子,他以小说中出现分裂的自我和他者,来呈现只有镜子中的人才可能形成的影像关系。1987年,他出版了小说《末世之城》,这又是一部关于纽约的作品,小说中,纽约作为一座无法穷尽的城市,再度被玻璃城和镜子城这个意象所概括。1989年,他出版了小说《月宫》,这是一部带有成长小说特点的作品,它没有了《纽约三部曲》里的形式的实验性、情节的诡异和思想的复杂,通篇是现实主义第一人称的叙事。
小说写到的主人公从18岁到24岁期间所经历的事情,有大量现实的、具体的细节和情节,都能够使我想起保罗·奥斯特自己的经历,因此,我有理由相信,这部小说是保罗·奥斯特带有自传色彩的作品。
保罗·奥斯特开始越写越好,也引起了美国文坛的重视。1990年,保罗·奥斯特获得了美国文学与艺术学院颁发的“莫顿·萨伯奖”,这主要是对他的小说《纽约三部曲》的褒奖。这一年,他还出版了长篇小说《机缘乐章》。1991年,保罗·奥斯特以《机缘乐章》获得了美国笔会/福克纳小说奖的提名,但是最终他没有获得这个奖项。1992年,他出版了长篇小说《巨兽》。次年,也就是在1993年,保罗·奥斯特以小说《巨兽》获得法国美迪西文学大奖。也就是从1990年代起,保罗·奥斯特开始积极地参与电影行当,为华裔导演王颖写了电影剧本《烟》。1998年,他自己独立担任导演,执导了影片《桥上的露露》,2006年,他执导了第二部电影《马丁·弗罗斯特的内心世界》,故事改编自他的小说《幻影书》。
与此同时,保罗·奥斯特没有停止写作。1994年,他出版了小说《昏头先生》。1997年,他又出版了一部篇幅不大的长篇小说《在地图结束的地方》。这部小说值得重视,它在叙述角度上别开生面。小说的主角有两个:威利和他的狗骨头先生。诗人威利的身体有病,来日无多了,因此,他的狗骨头先生也察觉到自己的主人可能不行了。它也是一条老狗。于是,一个濒临死亡的人和他的一条忠心耿耿的老狗之间,就演绎了一出感人的故事。小说以狗的视线、思维和情绪来结构全篇,描述了落魄诗人威利在美国当代社会中的离奇遭遇。我想起来,日本作家夏目漱石写过一本《我是猫》,以一只猫在日本社会的游走、以猫的眼光来透视日本社会万象,和保罗·奥斯特的这部小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2002年,保罗·奥斯特出版了小说《幻影书》,继续书写他一贯的小说主题:对未知命运的追寻。
2004年,保罗·奥斯特出版了小说《神谕之夜》。小说的篇幅并不大,但结构复杂精巧,故事中套着故事,如同一幅三维画面一样旋转和立体。保罗·奥斯特让小说的人物和情节像几面镜子那样互相反射,从而获得了非常奇特的叙事效果。小说中到处都是有联系的、彼此呼应的暗示和标明情节进展的路标,是他为了让读者不迷路所设定的,但是,读者还是容易掉入迷雾中。从总体上说,似乎有一种宿命的东西,一直笼罩在保罗·奥斯特笔下的人物头顶,但是,最终这些人物的挣扎又突破了预设的必然命运。
3
2005年,保罗·奥斯特出版了小说《布鲁克林的荒唐事》。和《月宫》一样,这是一部和生活贴得很近的小说。和《月宫》描绘一个青年的成长故事不同,
《布鲁克林的荒唐事》描绘的是一个老年人在弥留之际的故事。小说中充满了一种温暖的调子,描绘了一个叫内森的人,他身患癌症,家庭解体,退休之后打算在纽约的布鲁克林了此残生。内森在布鲁克林遇到了同样失意的外甥汤姆,恰好这个时候,汤姆9岁的外甥女露西也来到了他身边,于是,在布鲁克林闹市,三代人、三个生活中失意的亲戚生活在了一起,并且和他们周围失意的人群一起,去发现生活的意义。两个大男人内森和汤姆的生活,也被9岁的小姑娘露西给改变了。小说透出来一种少有的亮色、人性的美丽和善、热情以及信心。这对于“9·11”之后的纽约人格外重要。对此,保罗·奥斯特说:“我主要表现的,就是人的内心状态,我觉得,这胜于其他任何东西。内心世界最值得写。而另一方面,生活如此充满双重性,人类的命运布满了矛盾。矛盾、对照、谬论,这些东西最能触及我的心,对我而言,这就是小说的意义所在。我就是通过小说来表达我对命运矛盾的看法。”
2007年,他出版了小说《密室中的旅行》,这是他的第十二部小说。小说制造了一个谜团:一个老人醒过来之后,发现他身处一个陌生的房间。而
桌子上还有一部书稿,他开始阅读了。那是关于一个囚犯的故事的书稿,在阅读中,老人逐渐靠近了揭开自己的身世……这部小说重复了他原先小说的主题,并无新的拓展,情节也似曾相识。
很多人都认为,保罗·奥斯特是最能代表纽约的作家,但是,保罗·奥斯特并不如此认为。他认为,自己只是碰巧生活在纽约,又碰巧喜欢书写纽约的生活罢了。而我很感兴趣的,是在他的笔下出现了华人角色,比如《月宫》中的吴凯蒂、《神谕之夜》里卖给主人公蓝色笔记本的店主张生等。他和美国华裔导演王颖也是多年的朋友,保罗·奥斯特自己承认,他很早以前的一个女朋友是华人。他的大姨子能说一口标准的汉语普通话——她在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呆了很多年,非常了解中国。
保罗·奥斯特几乎每年都出版一部新作,他的小说篇幅并不大,因此可以保持这样的速度。2008年,他出版了《黑暗中的人》,这是一部带有幻想色彩的小说,虚构了美国陷入到内战当中的情景:蓝色阵营和红色阵营的各州互相开战,一个魔术师被派来暗杀内战的肇始者——一个作家。这个72岁的作家自己的生活也陷入到分裂的痛苦中,他遭遇了车祸,腿部残疾;他的女儿则被丈夫抛弃了,陷入到精神痛苦中;他的孙女看到过去的恋人参加伊拉克战争,被伊拉克游击队蒙面砍掉了脑袋,精神濒临崩溃。魔术师的到来使他们的生活都发生了变化——小说在想像和现实两个层面上,展开了对当代美国社会的描述,但造成了现实和想像的分离。小说依旧带有浓厚的个人风格的烙印,语调神秘、情节离奇,在叙述的精致和双层结构上的把戏,也是他过去的老花样。
谈到自己的师承,保罗·奥斯特说:“我欣赏的作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塞万提斯,他是所有的小说家中最好的。还有狄更斯,他是个天才。此外,还有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美国作家是霍桑、麦尔维尔和梭罗。我很小就开始读书,9岁、10岁时开始写诗,15岁就读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当时非常震撼,那时候我就立下志向,今后我也要写这样的小说。”
我的总体感觉是,他的写作风格更像是一个法国作家,他的小说也像是法国小说:对形式十分强调,人物关系紧张而简单,结构精细到过于注重细节,巧妙到类似女人内衣蕾丝花边一样的叙事,令人佩服却又稍嫌琐碎。但是,他还是属于美国一流作家的方阵,因为,他从一条狭窄幽暗的小道,找到了通向明亮开阔地的道路,并给未来小说发展的可能性,寻找到了一丝光亮。
邱华栋
1969年生于新疆昌吉市,18岁出版第一部小说集,199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现为鲁迅文学院副院长。出版长篇小说《夜晚的诺言》《白昼的喘息》《正午的供词》《中国屏风》等九部;发表有中短篇小说、散文、诗歌、随笔、评论500余万字。
保罗·奥斯特
(Paul Auster)
1947年生于美国新泽西州纽渥克市。集小说家、诗人、剧作家、译者、电影导演等多重身份于一身,被视为是美国当代最勇于创新的小说家之一。2017年9月13日,凭借小说《4321》入围2017英国布克奖短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