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读品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9年1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匠人杜顺宝
  杜顺宝教授

  “辘辘转转,把繁华旧梦,转归何处?……”清雍正十年,文人郑板桥在南京游玩时写下了《念奴娇·胭脂井》。那时,胭脂井上的辘轳还在转动,但昔日帝王的繁华旧梦已无迹可寻。

  在今天的南京,胭脂井藏身的鸡鸣寺成为一处著名的历史名胜。我们之所以能看到它今天的样貌,离不开沿革中鲜为人知的一笔:1984年,由东南大学建筑系杜顺宝教授设计,潘谷西教授任设计顾问,重建鸡鸣寺。

  杜顺宝今年81岁,尽管他的名字不像杨廷宝、刘敦桢、童寯几位建筑大师那样如雷贯耳,但他一直沿袭着前辈们的品格和风范,默默地为南京这座城市的建筑遗产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做着贡献,除了鸡鸣寺,天妃宫、静海寺、阅江楼等名胜,都是杜顺宝主持设计。

  “我实际上是一个匠人。”被誉为江苏省设计大师的杜顺宝如是说。一个读书人的学养尽在其中。

  

  现代快报记者 王凡/文 牛华新/摄

  1

  早前,现代快报记者在无锡江南文脉论坛上初次见到杜顺宝教授,那天他演讲的题目是《江南园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几点思考》。他人很清瘦,说起话来慢条斯理,打在大屏幕上的PPT质朴地用课堂笔记的方法,提纲挈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仿佛可以看到昔日先生在大学讲台上的风采。

  从1957年考入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前身)起,杜顺宝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建筑生涯。建筑系的杨廷宝、刘敦桢、童寯三位大师,在杜顺宝心目中是大神一样的人物。虽然并不是和每一位都有过密切接触,但是与他们交集的点点滴滴,都对杜顺宝影响深远。

  在杜顺宝的记忆中,杨廷宝是一个严肃的建筑系主任。那时杜顺宝读大一,从浙中一个小县城东阳来到南京的高等学府,自然兴奋。某天,他在建筑系一幢二层西洋式老楼房里观赏走廊橱窗里陈列的作品,情不自禁吹了几声口哨。忽然,杨老从办公室开门出来,问:“谁在吹口哨?”杜顺宝吓得不敢吱声。杜顺宝还记得在一次教学巡视中,杨廷宝教过他如何使用丁字尺。

  文革后期,杜顺宝和另外两名年轻教师被建筑系派去省建筑设计院参加南京五台山体育馆的设计实践,经过三年多的工作,体育馆于1976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成为当时有名的万人体育馆。之后,杜顺宝在一次校庆学术报告会上做汇报。那天,他看到报告厅内挤满人,正在走廊里忐忑不安地等待时,杨老走过来,拍拍他的肩膀说道:“你们年轻人上来了。”这句鼓励让杜顺宝很受感动,因为这是老一辈建筑人对他们青年一代的肯定,紧张的情绪一下子缓解。

  杜顺宝说,杨老平时讨论方案或者改图时,常讲的一句话是“这样可以,那样也行”。当他自己步入老年后,对这句话的理解也更深切了,这正是建筑设计辩证法的通俗表达。

  三位大师中,杜顺宝和刘敦桢的接触最多。1962年,杜顺宝跟随刘老参加苏州园林的测绘工作。那时,刘老正在主持研究苏州古典园林,杜顺宝经常去苏州出差,沧浪亭、狮子林、畅园、怡园都踏遍了。刘老对图纸的要求非常高,无论是建筑、水池、假山,都要求用经纬仪准确测出,在当天完成草图,最后才画正式图纸。比如画一棵树,需要一眼就能看出是什么树,姿态、高度都要对。杜顺宝说,虽然当时25岁左右的年纪,也会有每天重复绘图的抱怨,但是回过头看,是当时这段测绘的历练,让他对整个园林的山水空间关系、建筑比例关系理性地把握,对之后的教育和设计生涯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苏州古典园林》于1978年出版,被译为多种版本,堪称研究中国传统建筑园林的经典。

  2

  杜顺宝读研期间,师从东大建筑系教授潘谷西。1984年,在潘谷西先生的支持下,杜顺宝开始筹建风景园林专业。鸡鸣寺的重建便是杜顺宝在此期间做的项目。

  鸡鸣寺被认为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创建于梁武帝时期,当时名同泰寺,朱元璋时在鸡笼山南面重建。在《金陵梵刹志》中,鸡鸣寺被列为次大刹,足见其规模的恢宏。

  杜顺宝接手重建之前的鸡鸣寺的布局,是清末留下的,寺院退居山巅,规模比明代时小了很多。他重建设计的第一步工作是研究它的历史演变和现状,择其精华予以发展,因地制宜地寻求合理表达设计意图的方案。

  鸡鸣寺北临玄武湖,东对紫金山,形势绝胜,建筑群自南坡曲折延伸向上,形成观景优势。朝南高台上一排延绵起伏的马头墙一直是城市里的建筑群轮廓线,也是江南文化的一种象征。

  杜顺宝在重建设计中,有意识地保留了大殿东西两厢的马头墙,并将这一形式作为屋顶组合的元素之一,反复出现多次。根据历史文献资料的记载,在设计中基本保持了原有的轴线,也保留了建筑群依山就势、踞巅临湖的布局,顺应阶梯,层层而上。

  在他看来,重建设计只有相应地表现原有的地方特色,才能如实地体现地区的历史环境。鸡鸣寺的重建不追求纯粹的官式或苏南做法,而糅南北于一体,务求简朴。

  鸡鸣寺的重建工程前后延续十多年,从规划到详细设计,从方案到实施,长达十几年的时间,杜顺宝自始至终都精心呵护着自己每一个想法的表达与实现。

  3

  在杜顺宝赴美访问回国后,他又受齐康教授的委托组建了东大的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在这个可以施尽才华的空间里,他的作品层出不穷,跨越规划、建筑、风景园林三个专业,其中以风景区的规划与历史名胜建筑的重建设计居多。比如绍兴的柯岩景区,还有南京的阅江楼,建成后立刻成为明城墙风光带的一个亮点,被誉为江南四大名楼之一。

  众所周知,朱元璋当年曾想建阅江楼但未建成,使阅江楼成了文字构建的空中楼阁。改革开放以后,南京有识之士呼吁建阅江楼,杜顺宝接到了这个重任。他说,虽然有三篇《阅江楼记》流传下来,但是文人墨客的作品中用来参考建楼的专业性资料却非常少。经过大量的资料搜寻,杜顺宝认为,阅江楼的设计首先要营造出的是朱元璋想象中的雄伟壮观气概。另一方面是阅江楼形制的选择,确定采用明代官式风格的皇家园林建筑。

  杜顺宝最初设计的平面布局是对称的,但是向潘谷西先生汇报时,他提出可以尝试做不对称的方案。杜顺宝一下想到了故宫明代的角楼,这是皇家建筑里少数不对称的代表。在考虑到山体的形状以及长江的流向转折后,形成了东西长、南北短的L形平面布局。杜顺宝的设计巧妙利用了原有山势地形,灵活运用古典建筑形式,并与明城墙融为一体。阅江楼最终以巍峨壮观、气势磅礴的形象屹立在狮子山头,将朱元璋当年“登楼北望长江,奔流东去,逝者如斯,南眺城市,建筑鳞次栉比,壮者如斯”的想象变成了现实,终结了阅江楼600年有记无楼的历史。

  经过50多年的探索和努力,杜顺宝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系统的设计方法和理论。在他身上,能看到杨老、刘老、童老这些老一辈建筑家的品格和风范。2006年,杜顺宝获得“城市规划教育终身荣誉奖”,成为全国首批获得该奖项的六位资深城市规划教育工作者之一。

  儿时故乡宅院的一砖一瓦,时隔几十年的光阴在他的记忆中依然没有消散,也许这些是他设计思想与理念形成的源头。“还记得房屋西侧有一片菜园,园子一角有一方形水池,临池岸一侧植有三棵大桂花树,树下列着几块湖石石峰,石峰上爬满了藤萝……与其说是菜园,倒不如说是花园,水池、假山、景观树、小竹林,充满了园林的味道。”杜顺宝深情地回忆。

  对话

  古建复建

  不是盲目仿古

  读品:您做历史名胜建筑的复建最看重的是什么?

  杜顺宝:历史名胜建筑的重建是一项需要谨慎行之的工作,并不是简单地复制和还原,更不是毫无根据地盲目仿古。作为设计人员首要的工作步骤是挖掘历史资源,了解发展脉络及其隐含的文化功能和艺术价值。

  我在设计中注重建筑背后的文化内涵,在文化层面上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提炼。自古以来,文人们都喜欢登高览胜,凭栏抒怀,赋诗作记,风景与建筑的文化内涵因此得到升华。名胜建筑占据山顶,所要表达的早已超越了其本身的形象,而是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传承文化精神。我反对没有历史根基的“仿古”潮流,运用传统建筑形式必须要有“根”。

  

  读品:您怎么理解“工匠精神”?

  杜顺宝:我过去一直讲,我们实际上是匠人。古代建筑设计和施工是不分的,放样师傅就是兼任设计者。随着行业分工,设计才被分出来成为一个专业。我们东大建筑学院有一个特点,做事都很认真、踏实、实在,做一个事情一定要做好,尽量做得完美,需要有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不是说工匠要有,我们也要有,就是设计的时候,把每一个细节想好。一个房子没有细部是不行的。从设计的人到施工的人,都要有工匠精神。杨老、刘老、童老他们那一代人言传身教,对我们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这种务实的工匠精神也会一代一代往下传。

  

  读品:您退而不休,现在还在带领团队做有传承价值的复建项目,总结您的设计,一直追求的是怎样一种品格?

  杜顺宝:现在我做项目,草图是我画,从设计到施工建成,在技术上全局把控。如果身体条件允许,我还会再做几年。我的追求用八个字来概括:“和而不同,至善至美。”

  

  读品:您出版过《中国的园林》《中国建筑艺术全集·风景建筑卷》等多本著作,也为中国建筑史与风景园林的研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平时您爱读什么书?

  杜顺宝:我平时的阅读比较偏文,喜欢考古、文史、地理方面的书,《国家地理》《新华月刊》是长期订阅的。专业书方面,会更偏重于关注建筑思潮和发展趋势,另外也会关注景观设计的前沿资讯。

  (刘友香对本文亦有贡献)

  杜顺宝

  出生于1938年,浙江东阳人,江苏省设计大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东南大学教授,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擅长古典园林设计、风景名胜区规划设计和历史名胜建筑的重建设计等,设计作品曾多次获得国家、省部级奖项。代表作有南京鸡鸣寺、阅江楼、静海寺、天妃宫的重建以及绍兴柯岩风景名胜区、太湖木渎风景名胜区、常熟沙家浜风景名胜区等。出版《中国的园林》《中国建筑艺术全集第19卷(风景建筑)》等著作。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