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读品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9年1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阿摩司·奥兹:以色列人的记忆
  《爱与黑暗的故事》
  《胡狼嗥叫的地方》
  《我的米海尔》

  □邱华栋

  1

  1939年,奥兹出生在耶路撒冷城,他的父母亲是1930年代受到犹太复国主义思想的巨大影响,毅然从俄罗斯辗转回到了当时的巴勒斯坦地区的。他的父亲博学多才,通晓十多种欧洲语言,梦想能够到大学当教授,但是生逢乱世,竟然一生壮志未酬。他的母亲也有很强烈的文艺气质,喜欢文学和音乐,因此,敏感而细腻的母爱也使他从小在一个充满了文艺气息的家庭里长大,阅读到大量经典文学作品,尤其是以色列经典作家的著作和19世纪俄罗斯作家比如列夫·托尔斯泰等人的作品。在他12岁那一年,他那多愁善感的母亲忽然自杀身亡,因此使小奥兹和父亲的隔阂加深了。刚刚14岁,他就离开了只有父亲的家庭,悄然来到以色列的集体公社组织“基布兹”生活,还把自己的父姓改成了“奥兹”,这个词,在希伯莱文中是“力量”的意思。他的出走和改名,都是为了想告别父亲,获得一种独自生活的能力。

  “基布兹”是20世纪以色列一个非常特殊的社会和社群组织,由20世纪初期回到以色列的犹太人移民所组建,带有一定的共产主义色彩。因为在“基布兹”中,大家要一起劳动,劳动获得的东西也要共同拥有和分享,在这个集体中大家的地位理论上完全平等,要彼此互相帮助,财产由专门的人管理,但是属于所有的人,人人有份。不过,“基布兹”里的生活条件和劳动条件却很艰苦。可以想象,14岁的奥兹离开了父亲和家庭,毅然投身到“基布兹”中去会是一个什么样子。此后,一直依靠劳动自食其力的奥兹被“基布兹”送入大学学习文学和哲学,毕业之后,他在集体公社“基布兹”中教书达25年之久,一边还从事文学写作。后来,他还获得了牛津大学的硕士学位和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离开集体公社的学校后,他一直在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任教,教授文学史和文学写作课程。

  奥兹属于早慧型作家,1965年,27岁的他就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胡狼嗥叫的地方》,将视点放在耶路撒冷地区的犹太人和“基布兹”这样的集体农庄性质的生活上,去表现当代以色列犹太人的情感和生活方式,其主题主要是人性中的爱和恨、社会中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以令人觉得可信、可悲、可叹、可爱的犹太人群像,一鸣惊人地出现在以色列文坛上。

  奥兹很快就在文学之路上出发了。1966年,奥兹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何去何从》。这部小说的风格是非常朴素的现实主义风格,在扉页上,他把小说题献给了自己的母亲。根据情节我可以断定,小说是完全取材于他在以色列集体公社“基布兹”里的生活体验。尽管他后来对“基布兹”这种社会体制一直持有一种批判态度,认为这种体制和日益变化的以色列的社会现实的距离越来越大,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以色列犹太人的处境了,但是,在“基布兹”中人和人的关系、人的存在状态还是成为他特别关注的东西。长篇小说《何去何从》,实际上讲述了三个家庭之间的生活故事。这三个犹太人家庭,都是生活多少有些残损的家庭,都是那种有些问题的、混乱不堪的家庭。

  2

  奥兹很善于从人和人之间最紧密的关系——家庭关系、爱情关系和情人关系入手,书写人性的多侧面。1968年,他出版了他的早期代表作《我的米海尔》。这可以说是一部爱情题材的悲剧小说,带有心理分析小说的浓厚色彩。小说的故事背景在作家很熟悉的圣城耶路撒冷,小说中的叙述者是女主人公汉娜,这是一个充满了自主意识的女性,她幻想有美好的婚姻和爱情,并且很想嫁给一名学富五车的学者。但是,她遇到了地质系的学生米海尔,两个人很快坠入了爱河,不久就结了婚。婚后,米海尔忙于自己的事业,疏忽了和妻子汉娜的感情交流,使汉娜渐渐感到了不满。但是,他们的婚姻又没有明显的矛盾和问题,这使汉娜的内心充满了挣扎、焦虑和愁闷。其实,她本人也有一些心理的问题,最后,根据主人公的自述可以看出来,汉娜无力摆脱外表看来毫无问题的婚姻,但是她的精神却开始濒临崩溃,已经出现了自杀的倾向。

  《我的米海尔》对女性的心理分析非常细腻生动具体,有触目惊心之感。据说,汉娜的形象取材于奥兹母亲的形象,是他向自己自杀的母亲的献礼。在小说中,他能够细腻地把握女性的内心世界,同时,还对以色列现代家庭关系进行了精妙的精神分析和社会学分析。

  我想,奥兹父亲和母亲的冲突,最终导致他母亲的自杀,是他一生所携带的巨大阴影,也是他后来离开家庭,走向广阔的社会并走向文学之路的源泉和动力。

  我感觉《我的米海尔》这部小说,最动人的地方还在于对耶路撒冷这座城市的精微描绘,以及对以色列人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世界的精确把握,因此,小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再版50多次。小说中所呈现的汉娜和米海尔婚姻的一般情况,似乎描绘了一种普遍的人类状况,因此,《我的米海尔》成为奥兹早期的代表作,也是他最受读者欢迎的小说之一。

  奥兹的前两部小说大获成功之后,第三部长篇小说是《触摸水,触摸风》,出版于1973年,继续探讨着犹太人家庭内部的复杂关系;第四部长篇小说《沙海无澜》(1982年)有点儿像《何去何从》的姐妹篇,这两部小说出版的时间间隔16年,小说的地理背景和《何去何从》一样,也放在了“基布兹”里。

  小说的叙述者是第三人称,描述一个在基布兹生活了22年的青年约单拿在沉闷的家庭环境里感到的不适应:他和作为政治家的父亲产生了冲突,和妻子的关系也很冷淡,这些都是约单拿想摆脱的困境,因此他很想远走高飞。当一个俄罗斯青年哲学家来到他家做客,并引起了他妻子的注意时,他感到时机来了,于是,他就趁着大家没有注意,悄然离开了家庭。由此小说开始叙述了约单拿离家出走后的经历,构成了小说最动人的部分。他一开始就想穿越可怕的沙漠地区,前往约旦的红石城。在危险的边境,他感受到了战争和死亡的威胁,在黑夜里,他想了很多,担心自己被巡逻边境的阿拉伯士兵射杀。到达边境后,他在以色列士兵驻扎的一座军营中留宿,并且和一个萍水相逢的女兵有了鱼水之欢。

  这一路上,他接连体验到了性爱的欢欣、死亡的威胁和黑暗中的沙漠地带的空旷和无边无际。当他在兵营中听说约旦的红石城爆发了激烈的战斗冲突之后,就决定不再继续前行了,最终,他悄然返回了“基布兹”的家庭。小说以对某种人生不确定的复杂状态的描述,将主人公生活中展开的开放式的可能性,作为小说的结尾。

  3

  奥兹的小说格局并不大,但是,他如同一个雕刻师那样,在细微处见长。1987年,他出版了长篇小说《黑匣子》,这是一部书信体小说。书

  信体小说在19世纪比较常见,在20世纪也有长足的发展。但是,从总体上说,处于衰落状态,我觉得这种小说形式显得比较笨拙,不容易往更深的地方开掘。可他能熟练地掌握书信体小说形式,还在其中加进去一些电报和其他文本,就使书信体小说显得不那么笨了。

  奥兹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是非常饱满、突出和丰富的。1989年出版的颇具争议色彩的长篇小说《了解女人》更显示了这一点。小说主人公约珥是一个以色列特工,他是以色列的情报机构“摩萨德”的成员。作为一个特工,约珥有着超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现在,他遇到了一个巨大的难题:在一个暴风雨的清晨,他的妻子不慎触电身亡,当时一个男邻居在前往救助的时候,也触电身亡。受到家庭瞬间分崩离析的打击,约珥无法承受,就提前退休了。他开始和母亲、岳母以及女儿一起生活,亲自操持家务。在他的周围,都是和他有着最亲密关系的女人,因此他也逐渐进入一个女人的世界里。他忽然发现,由母亲、岳母和女儿所构成的这个女人的世界,和他的特工组织“摩萨德”完全不同,甚至是一个完全相反的世界……在小说的结尾,约珥到一家医院做义工,继续寻找生命的意义,也发现了妻子死亡的真相——妻子是清白的,所有的谣言都像是写在水上的文字一样随水漂走了。

  2002年,奥兹推出了长篇小说《爱与黑暗的故事》。这部小说翻译成中文在50万字左右,是他小说中篇幅最长的。可以说,他在写这部小说的时候,动用了他最重要的写作资源,那就是,他的家族历史。小说将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两大民族之间的百年恩怨展示了出来,20世纪所发生在中东地区的重大历史事件,在小说中都有回声,并且影响着这部小说中的人物命运。

  奥兹自己说过:“我写了一部关于生活在火山口下的以色列人的小说。虽然火山近在咫尺,人们仍旧坠入爱河,感觉嫉妒,梦想升迁,传着闲话。”在他的这部最厚重的小说当中,爱和黑暗像水一样滋润和漫漶。奥兹将自己的家族故事与以色列的历史演变和处境完美结合,给我们描绘出以色列人的现实处境和整个当代人类社会的现实处境。

  邱华栋

  

  1969年生于新疆昌吉市,18岁出版第一部小说集,199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现为鲁迅文学院副院长。出版长篇小说《夜晚的诺言》《白昼的喘息》《正午的供词》《中国屏风》等九部;发表有中短篇小说、散文、诗歌、随笔、评论500余万字。

  阿摩司·奥兹

  Amos Oz

  (1939年—2018年)

  

  以色列希伯来语作家,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希伯来文学系终身教授。1939年5月4日,生于英国托管时期的耶路撒冷一户东欧犹太人移民家庭,后在胡尔达基布兹居住并务农,曾作为以色列国防军士兵参加六日战争和赎罪日战争。主要作品有《何去何从》《我的米海尔》《乡村生活图景》等。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