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在我国属于高发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居我国恶性肿瘤第6位和第4位。但食管癌早期阶段患者症状一般不明显。南京市第二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刘宏表示,食管癌的诊断并不困难,高危人群最好做到定期进行胃镜检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通讯员 魏林玲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任红娟
近日,67岁的刘大爷(化名)到南京市第二医院胸外科就诊。他是因为进食梗噎于去年3月在皖北当地医院查胃镜发现贲门腺瘤样增生,随后做了贲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中发现食管中段有两处病变,活检考虑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即癌前病变。后多次在多家医院复查,均提示上皮内瘤变,为此刘大爷一直忧心忡忡。
针对该患者病情的特殊性,既没有达到癌变程度,同时又有多处病变,刘宏选择了更加微创的经纵隔食管切除术,这种手术适用早期食管癌或癌前病变及重度肺功能不全难以耐受胸腔手术的患者,这样既解决了食管问题,同时解除贲门病变复发风险,创伤更小,术后恢复快,最终痊愈顺利出院。
刘宏告诉记者,在食管癌早期阶段,患者症状一般不明显,只有到了中晚期,肿瘤阻塞食管管腔、形成溃疡或明显外侵时患者才会出现进食梗噎、胸背部疼痛等典型症状。如不加以重视,肿瘤进一步进展,一旦出现淋巴结转移侵犯喉返神经,导致声音嘶哑或饮水呛咳,手术就难以达到根治。
“事实上,食管癌的诊断并不困难,如果有典型的症状应及时就医,而像有食管癌家族史及不良饮食习惯等的高危人群可选择定期行胃镜检查,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刘宏强调说。
“忌口”在民间广为流传,更有很多的亲戚朋友关切地叮嘱病人这个是“发物”、那个是“发物”“鸡蛋不要吃”“牛肉不要吃”……刘宏告诉记者,很多食管癌患者手术痊愈出院后,在饮食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事实上绝大多数食管癌患者的营养是缺乏的,术后更需要加强营养,部分病人因为营养状态差无法完成规范的辅助治疗,所以建议患者在出院后早期依然经空肠造口管行适度热卡的肠内营养来配合饮食,直到营养状态恢复正常及辅助治疗结束;而在饮食上强调少食多餐、细嚼慢咽、饭后适度活动,避免进食辛辣刺激食物,逐步过渡至正常饮食,多进食鸡蛋、牛奶、瘦肉等高蛋白饮食,而不是通常普通老百姓认为的排骨汤、鸽子汤,“这些汤汤水水喝多了,不仅营养没有得到补充,还有很多患者喝得血脂都变高了。”当然,更没有所谓的“发物”之说。
最后,刘宏提醒说,任何恶性肿瘤的定期复查都是必需的,针对食管癌建议术后第1-2年内每3月复诊一次,根据临床情况决定行血液学、CT、胃镜等检查,如术后出现进食梗阻、声音嘶哑、消瘦等症状需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