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Y4版:艺+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9年1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4 >>现代快报网
明月赋无心 静简致大成
  于国成 《虎》

  ——画家于国成画意品读

  □邵九红

  于国成

  

  1963年生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中国画学会理事,江苏省公安美术协会副主席,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理事,结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高研班,曾任盐城市盐都区维稳办主任、公安局副局长。作品被《人民日报》《美术》《国画家》《中国书画报》等多家主流媒体刊登。作品《密林生趣》入展2008年《全国中国画展》,《藏龙卧虎》入展2010年中国美术馆《百年百虎精品展》,《伏击》入展2011年国家博物馆《卫士之光书画摄影展》获优秀奖,《志愿者》入展《2016·中国百家金陵画展(中国画)》。作品被多家刊物发表和海内外收藏,1998年举办个人画虎展。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21世纪优秀艺术家画集——于国成画虎专集》。

  我们常常把一个人的文字当成解读这个人的心灵密码。而一位画家的文字,更是跨越画作直接导入他创作内核的一把钥匙。所以,当我读到这一段文字,我对画家原有的有限了解突然开阔起来——“绘画是对美的最好提炼,是对浮躁心态最好的救赎。心灵在万物生灵和谐共处中轻柔荡漾。”这是画家于国成在作品《芦花深处有雁声》参展全国十二届美展并获奖之际,受邀在《中国书画报》上的创作谈。

  与许多高蹈天赋激情的画家不同的是,于国成毫不讳言自己的艺术成就来自于较为成熟的理论。或许性格使然,亦因为近天命之年,于国成回忆自己“先有理论,后有实践”的创作,简言细语中不乏自信。他说特别是中国传统哲学文化对他的影响,不仅仅是引领他对艺术命题的思辨,更多的是对生命、人生的思考认识。所以虽然没有在专业美院系统学习过,但从年轻时的简单领会,到人到中年的真实体悟,进而在绘画上有所成就,得益于自己一直以来的文化饥渴,以及一直能够静心、潜心的性格禀赋和价值追求。

  是的,从走进他的画室,吸引我的是满书架的书,其中除了与专业有关的名家巨著外,便是各类文学作品及哲学书籍。翻看着这些留下不同岁月痕迹的各式典籍,寻思一位画家厚实笃定的美学理论,在书香和墨香氤氲中,听他缓缓叙说是一种享受,我的思维也不断被刷新。说到作品《芦花深处有雁声》在全国美展这样近乎苛刻的评选中能够脱颖而出,他低调的谦虚中,更让我读出他内心的人文质地。他说,正如他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受到的濡染,做人、绘画其实是一个道理。哲学审思的根本重在体认,重在切己。回到绘画,“道法自然”不仅是为了达到与自然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更多的是彰显“道”这一人文的核心精要。于国成认为,中国哲学是浑然一体的,所有深入肌体的人文视野、骨子里的人格构建都必须建立在哲学审思的基础上。他很庆幸自己年轻时就有着清醒的认识,并且不断地学会解决“自身”的问题。所以在辩证法学通了以后,从技至道的路径就畅通了许多。“外化而内不化”,从自我坚持到深度觉醒,变成了一种自觉。如果说自我内省和纯粹的绘画实践构成了一种双向互动,那么获得中国绘画至高荣誉奖,便是这双向互动最有说服力的结果了。

  “无心也有光明月”,水墨交融是心灵服赝于自然,超越于世间浮华的冥潜,故而在他的笔墨中释放出的情怀,也极具从容之态。恰如《芦花深处有雁声》,在芦雁这个极具中国传统文化意向的国画符号中,于简致净素之间,尽显质朴古雅之意。为了保持纯正的国画味道,于国成坚持不用特技,而将力量用在营造适合现代人审美趣味的现代感上,比如画的构成,芦苇的纵深以及芦花的飞舞。静逸澹泊的画面,既充满幽古情思,又浸润今人雅韵。这也正是他经年积淀之成——师古不泥古,画中有诗情。一个执著、诚实于自己内心的画家,最终的作品,应该是庄严的刻画,是精神的高蹈。这样的作品,让人有审美的愉悦,有静谧的况味,更有追寻其中之隐秘的冲动。循着他的诗画清秋,听懂了他的芦雁声声,那是呢哝雁影、两鬓厮磨情意浓的怡和境致,那更是袅袅芦花、一径入得霞烟远的放逸情怀。一般人的平常所见,因画家站在人生辽阔平静处的不同体悟,远溢出空静之禅味,亦自然有了最从容契心的会意。(本文有删节)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