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学科影像和放射治疗主任医师王书中,在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已工作35年,亲身体验和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来,淮安一院的医疗环境越来越优渥、人才越来越优秀、设备越来越先进的过程。“我们要努力做区域医疗中心,要把世界上最先进的成果尽快地用到病人身上去。”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神经外科博士生导师孙晓阳说,经过40年的发展,淮安一院正在朝智慧型医院迈进。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张海峰 于露
医疗设施提升
实现精准治疗
“以前我们的办公室是平房,冬天冷的时候都是烧炭炉子。那时候老门诊楼只有3层,放射科只有十几个人……”回忆刚刚工作时的场景,王书中感慨不已。
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的前身是华中军区第一后方医院,也叫苏北国际和平医院。从建院到1978年,医院年门诊量有28.18万人次,开放床位355张,平均住院日21.9天。
作为核医学科的医生,王书中的日常工作都是与影像设备打交道。“过去的影像设备就是普通的X光机,病人拍摄当时是取不到片子的,最起码要半天。到了中午,医院广场上会出现晾晒X光片的场景。现在,我们有了先进的CT、MRI、PET/CT,急诊病人一个小时内就可以取到片子、自助报告机上打印片子,非常方便。时间缩短,还不容易出差错。”
2018年,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门急诊206万人次,住院病人数9.63万人次,开放床位2700张,平均住院日9天……事实上,就诊患者的数量也从侧面证明了他们对淮安一院的认可。
引进优秀人才
更好服务临床
2018年9月18日,淮安一院中心实验室研究员王其龙的科研成果《外泌体通过抑制肝脏Kupffer细胞的吞噬功能实现纳米药物的靶向再分布》,在学界公认的国际一流期刊《Theranostics》杂志上发表。这只是王其龙众多科研成果中的一项。
改革开放40年来,淮安一院引进大量的高端人才,医疗水平不断提升。2015年8月,在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留学的王其龙,被淮安一院的科研平台所吸引,选择和妻子一起回国,并在该院开展科学研究。
王其龙所说的科研楼,是淮安一院原来的老门诊楼,是淮安市人民政府和南京医科大学合作成立的南京医科大学苏北临床医学研究院所在地。2017年12月27日,南京医科大学苏北临床医学研究院揭牌,为医院科教兴院提供新的平台。“科研的最终目的是临床转化,我希望我们的科研成果能真正运用到临床上。”王其龙说。
在淮安一院,王其龙这样的人才不在少数。据统计,该院目前有正高职称167人,副高职称253人,中级职称811人。拥有博士后7人、博士81人、在读博士149人,硕士680人,在读硕士42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179人。2017年全年共计发表论文529篇,其中SCI论文增至206篇,中华级29篇;核心期刊59篇。
运用“互联网+”
建设智慧医院
如今,走进淮安一院的门诊大楼,病人们有条不紊地在自助服务区挂号交费,这是互联网技术在该院应用的一景。
2016年,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孙晓阳提出,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三级甲等医院,应该把患有慢性疾病的病人管好、管规范。基于此想法,医院创办了利用“互联网+”的苏北慢性病管理医院,并创建一个名为“淮安一院网络平台”公众号,作为慢性病管理平台。病人可通过手机上的云医院界面,预约检查、门诊、体检等,看过病后也不需要在医院等待,检查报告会自动上传到手机端,非常方便。
“这样不但极大地方便了病人,且节约了公共资源。”淮安一院信息中心副主任、血液科副主任医师陈侃侃说。
“智慧医院的建设是我院下一步的主要工作目标。医院未来的发展要不断地加入新理念、新的成果,关注、推广智慧医疗。”孙晓阳表示。
四十年不忘初心,四十年砥砺前行,淮安一院医疗卫生事业四十年间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医疗环境、设施、人才引进等各个方面都取得日新月异的进步与突破。“我们要做区域医疗中心,要把世界上最先进的成果尽快地运用到病人身上。”孙晓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