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8年12月2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23年前,开着双层巴士上大桥特自豪
郝明江记得,第一批5辆全在大桥线,带着小孩来体验的市民、游客非常多
  1971年,郝明江(左一)和家人的合影
  双层巴士开在南京长江大桥上 南京公交集团供图
  扫码看视频

  双层巴士曾是一道流动的风景线,承载了几代南京人的美好回忆。52岁的郝明江,是把南京首批双层巴士开上长江大桥的人之一。他家两代人几乎都与大桥有着不解之缘,父母是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者,兄弟姐妹在大桥下成长,工作也多与大桥有关。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李娜 王益

  他的父母都是大桥的建设者

  从南京长江大桥北堡向西走上两三百米,有一片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盖起的老房子,叫桥工新村,这里居住的多是当年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者,比如郝明江的母亲董秀荣和父亲郝木言。两人都是河南人。上世纪60年代,两人响应国家的号召,支援全国各地的桥梁建设。1963年,郝木言先带着大女儿来了南京,加入了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队伍,董秀荣则在第二年带着二女儿来宁。

  “我丈夫是一线的装吊工人,用吊臂把铁壁、钢梁吊起来,旁边还有个人挥着小旗子指挥,调整位置。我是做后勤保障的,就是打钢筋、筛沙子,沙子细了才能打混凝土。”董秀荣今年81岁,经常忘事儿,但当年建大桥的情景却依然记得很清楚。

  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说起剪彩那天的情形,老人嘴角忍不住向上翘起。“我们在南桥头堡上,坐着剪彩车辆往桥北过来,四辆大卡车并排着开过来。”她说,作为大桥正式开通体验者,也是第一批坐车通过大桥的建设者,车上的每个人都非常开心,更是感到无比的自豪。

  大桥建设期间,郝明江也出生了,他们一家从此在南京定居下来。

  童年最美好记忆都与大桥有关

  “我生在长江边,长在大桥下,”郝明江说,“印象最深的是小时候的夏天,我们拿着板凳、凉席,到大桥下面乘凉。”北堡门口的台阶和地面是孩子的游乐区,大理石砌成的斜坡是他们的“滑滑梯”。

  他家的相册里有一张拍摄于1971年的照片,照片上,董秀荣带着几个孩子,背靠着大桥的护栏笑得很开心,背景里是跨江而过蜿蜒的大桥,桥面上来往行人不断。照片背面写着: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当时郝明江5岁,他的弟弟才2岁。那时候南北桥头堡各有一个拍照的摊子,很多游客都会拍上一张照。

  郝明江工作后,进了公交公司做售票员,所在的线路就是大桥线。公交车早上5点发班,“我3点半钟就要起床,算好了时间4点半出门,10分钟走到大桥上,冬天地上满是积雪,从家到大桥的这条迎江路上,最早留下的脚印就是我的。”

  1996年,他开上南京首批双层巴士

  1996年,在很多南京人的记忆里,是值得纪念的一年。那一年,第一辆双层巴士来到了南京,并在随后的十多年里,逐步扩大到200多辆,成为南京一道流动的风景线。

  “我开的是南京第一批双层客车,当时只有5辆,全在大桥上。”工作几年后,郝明江转岗做了公交驾驶员。从泰山新村到盐仓桥,再从盐仓桥到泰山新村,郝明江每天都要这样往返8趟。他说,当他开着车,从父辈们亲手建设的大桥上开过时,心里既开心又自豪。

  “泰山新村、大桥北路、大桥北堡、大桥南堡、回龙桥、四平路、大桥南路……”20多年过去了,郝明江对大桥线的每一站仍记得清清楚楚。

  他介绍,双层巴士还是当年南京第二条实行自主投币的公交车。坐双层巴士投币比较贵,要1块钱。坐其他的车,按站点买票可能是5毛、1块,可坐这个车,无论坐几站,都要投币1块。“比如,从泰山新村坐到盐仓桥是1块钱,从长江北堡开始坐也是1块钱。要是算经济账的人,就不肯坐双层巴士。”

  不过,这也抵不住大桥加双层巴士的魅力。郝明江骄傲地告诉记者,双层巴士开行的时候,非常火爆,“那个时候,只有在发达国家才能看到双层客车,国内根本没有,市民、游客,带着小孩来体验的人特别多。”

  后来,随着双层巴士的落幕,郝明江开过其他线路,也做过安全员,做过车队长,但他每天上下班,依然离不开长江大桥。他和桥工新村的居民们共同期待着,等年底大桥开通,无论是开车还是坐公交,都不用再从扬子江隧道绕行,20分钟就能方便地到江南。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