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8年12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首页
“徐州探索推进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五
大城崛起 徐州加快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
  镇河神兽雕塑
  徐州软件园(中关村信息谷创新中心)
  九龙湖
  徐州东站

  因煤而兴,因煤而困。拥有5000年文明史,2600年建城史的古老城市徐州,正处在时代的转折点上。

  32年前,淮海经济区的概念被时任徐州市长何赋硕首次提出,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发出倡议:成立淮海经济区。

  30多年间,淮海经济区从倡议、探索、实践,凝结了1.3亿人的心血和智慧,逐渐成型,羽翼丰满。去年国务院批复修订后的徐州城市总体规划,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徐州是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定位;省委省政府把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列入全省“1+3”重点功能区战略的独立板块,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徐州工作,并专门出台政策给予支持。

  徐州市委书记周铁根表示:徐州迎来了“边界”变“中心”、“末梢”变“前沿”的历史性跨越良机。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邢志刚 李伟豪

  特约记者 陆金玉 曹斌

  城市破茧的徐州力量

  过去的徐州,具有典型的工矿城市特征,城市功能品质和环境面貌较差,对县域和周边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徐州的资源禀赋在全省乃至淮海经济区都十分突出。

  关于徐州,有几组数据常被提及。

  交通:拥有排名全国第四位的高铁线路;三条地铁线路同时在建,预计2020年实现通车;高架快速路已成网状,未来将通联更多周边地区。

  教育:有超过10所高校、20万大学生的高等教育规模,在全省排名前列。

  医疗:有位居江苏省前列的医疗资源,全市三级医院住院病人中外地病人占三分之一以上,徐州现有近5000家医疗机构惠及徐州周边4000多万人。2017年全市诊疗6000多万人次,服务量居全省前列,形成了辐射苏鲁豫皖四省、直接服务半径150公里、覆盖1.2亿人的医疗服务圈。

  商贸:中心商圈没销售三件商品,即有一件是周围地区市民购买。2018年上半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32.76亿元,同比增长9.6%,总量位居江苏全省前列、淮海经济区首位。

  徐州以其巨大的交通、医疗、教育、环境等优势,早已是淮海经济区十几个地级市居民心中的中心城市。周边县市的人来徐州就医、上学、做生意、定居,成为一种自然选择。

  近年来,徐州通过大力度推进工矿企业退城入园、“退二进三”,大规模实施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加快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加快建设淮海经济区经济、商贸物流、科教文化、金融服务“四个中心”,从根本上改变了城市形象面貌。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今年10月份,位于徐州新城区的金融集聚区正式确定并奠基,总规划面积约2平方公里,与市行政中心仅一路之隔。预计2020年完成一期项目建设,集聚各类金融机构和企业总部150家以上;2022年完成完成二期项目建设,集聚各类金融机构和企业总部300家以上。同时布局商务办公、高端住宅、道路交通、休闲娱乐、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

  同样在今年10月,徐州市委书记周铁根从肯尼亚总统肯雅塔和联合国副秘书长兼人居署主任谢里夫手中领取“联合国人居奖”,徐州也是获得本届“联合国人居奖”的唯一城市。在随之而来的世界城市日,徐州接棒广州,成为中国第四个举办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的城市。

  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不是“喊”出来也不是“封”出来的,而是靠实实在在“干”出来的。徐州市委书记周铁根说,徐州要建设成让徐州人幸福自豪、令外地人羡慕向往的中心城市。

  那么,这座中心城市该是何种模样?

  新时期的徐州“三问”

  党的十九大后习近平总书记首站考察选择徐州,在这里不仅能领略中华民族文明史的灿烂绵长,徐州也集中体现了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更为重要的是,徐州正在尝试走一条不同以往的发展道路:产业转型、城市转型、生态转型。

  徐州市委书记周铁根说,徐州的三个转型,对应了三个问题。即如何把徐州中心城市优势和交通枢纽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如何打破跟随发展思维模式和传统路径依赖,走出一条绿色生态创新发展的路子?如何抓住机遇通过新兴主导产业发展和创新驱动来实现弯道超车?

  回答“徐州三问”,实现三个转型,主抓手只有一个: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

  对于背负着老工业区、资源枯竭型城市两个包袱的徐州来说,这十年的转型之路历尽艰难。转型和复苏后的徐州,经济总量由2008年的2000亿元跃升至2017年的6606亿元,位居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第31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125亿元提高到501亿元,分别跨上了4个千亿元和4个百亿元台阶。更为重要的是,多年来倾力打造的区域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高地,从根本上改变了产业结构偏重、单一的状况。

  产业的成功转型,为徐州城市转型,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保障。

  摆脱思维“围墙”的徐州雄心

  今年5月,徐州市委书记周铁根,市委副书记、市长庄兆林率徐州市党政代表团,赴河南郑州、四川成都、广东深圳、东莞四市考察学习。从中原腹地的郑州、西部中心成都再到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地处中国最发达地区的东莞,四天四城,徐州党政代表团习得满满干货。

  这趟考察的目标很明确:聚焦如何推进徐州高质量发展和中心城市建设! 四城之中,郑州、成都入选国家中心城市,而深圳、东莞则在科技创新、产业转型等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这次考察,对于正在推进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的徐州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周铁根说,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必须跳出徐州看徐州、勇立潮头看徐州,对照中心城市标准和大城市发展能级,全面审视徐州的差距和不足,破除与新时代要求、高质量发展不相适应的思想症结、思维定势、体制障碍和利益藩篱,摆脱思维“围墙”和路径依赖,坚定不移将思想解放推进下去、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今年10月,国务院批复《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将淮海经济区列为重点规划的三大板块之一,首次在国家层面正式明确淮海经济区10个城市的区划范围,并要求“推动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打造省际协同合作示范样板”,区域合作迎来新的重大机遇。

  今年12月8-9日,来自淮海经济区的10座兄弟城市的党政代表齐聚徐州,开展为期两天的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座谈会,并签署《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对外正式发布《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宣言》。

  《宣言》中表示,将加快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新机制,建立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决策机构,推动交通、产业、社会事业、环保等“四项合作”,突破行政封锁、利益分割的格局。

  目前,徐州已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开展徐州2049空间战略规划研究,立足提升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调整优化空间布局,做强先进制造业高地,做强现代物流、现代中心商圈,做强教育、科技、金融、文化、医疗卫生事业,高起点规划建设交通枢纽、中心商圈、高端旅游目的地,以及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会展中心、科技中心等功能性项目,不断提升城市的品质和能级。

  “徐州之于淮海经济区如同上海之于长江三角洲”,一个资源集聚力强、产业繁荣兴旺、功能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正在崛起!

  (图片由徐州市委宣传部提供)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