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8年12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改革开放四十年,改革创新融入基因
工业、旅游、管理,“三大明星”将从常州升起
  中吴大道 本版图片均由常州市委宣传部提供
  江南环球港
  上上电缆生产现场

  作为现代工商业的重镇,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常州就成为苏南模式发源地之一,并掀起“中小城市学常州”的热潮。四十年来,改革创新早已融入这个城市的基因。在今年8月举行的常州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上,常州致力于打造高质量的工业明星城市、旅游明星城市和管理明星城市这“三大明星城市”。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李梦雅 刘国庆 葛小林 陆文杰 张敏 宋体佳

  融入基因的创新精神,越燃越旺

  改革创新,是常州鲜明的发展基因。早在改革开放初期,作为“苏南模式”发源地之一的常州,就先后创下“小桌子上唱大戏”“农字当头滚雪球”“工业明星城市”,在全国掀起了“中小城市学常州”的热潮。一段时间内乡镇企业快速发展,被称为苏南模式的一大特点。说起当年乡镇企业的发展情况,今创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俞金坤可谓感受很深。

  俞金坤今年已经73岁,由他创始的今创集团已成为中国轨道交通装备重要的配套企业和领先企业。目前,今创控股集团涵盖轨道交通装备、房地产、新能源新材料、机械装备和航空船舶、服务业、环保等多个板块,拥有员工万余人。2017年今创控股实现产销128亿元、利税21.58亿元,上交税收8.08亿元。2018年2月,今创集团在上交所主板成功上市。

  俞金坤,出生于上世纪40年代。罱过河泥、摇船送过瓦坯、种过地的俞金坤,有一种质朴而又执著的品格。谈到企业这么多年的发展,俞金坤说得最多的是他坚守一辈子的“认真”和“诚信”。1980年代初,当地村干部请他到村办厂当厂长。去上班第一天,厂里就出现停工的情况。接手后,俞金坤就把这个厂当成自家的厂来办,厂里搞建设缺木料,他就把放在家中准备盖房子的木料搬了过去。1987年底,原本一穷二白的村办厂实现1000多万元的年销售额,年纯效益达100多万元。

  1988年,依靠借来的8万元启动资金,俞金坤另起炉灶,创办了武进剑湖五金塑料厂,生产几毛钱一个的绿皮火车专用衣帽钩和窗帘钩。俞金坤既是厂长,又是供销员,还是送货工。一个月里,他有20天在外跑市场、送货,最远要坐40个小时的火车到长春推销产品。

  南京、青岛、唐山……南来北往的火车上,一根扁担,陪伴俞金坤经历一番番春夏秋冬。出门推销,舍不得多花几元钱买张卧铺票,俞金坤常常蜷缩在别人的座位底下。30多年里,俞金坤也养成了一个习惯,只要到厂上班,他都在6点多钟赶到厂里,到各个生产线上看一看,和车间负责人聊一聊,看是否有什么问题要解决。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创的今天!”俞金坤说,他和企业的发展,都得益于改革开放。

  正是许许多多和俞金坤一样的常州人,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凭着骨子里的敢于吃苦、敢于创新的精神,创造了一个个奇迹。

  什么样的土壤,会诞生这么多隐形冠军?

  上世纪80年代,常州作为全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与苏州、无锡共同创造了“苏南模式”,形成了以纺织、轻工、电子、机械加工等行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常州的名牌产品像金狮自行车、红梅照相机、星球收录机、幸福牌彩电、月夜灯芯绒、常州柴油机等,享誉国内,远销海外,其中小型柴油机、灯芯绒、卡其布等出口量曾一度位居全国首位。

  有关专家表示,20世纪80年代,常州能成为工业明星城市,与当时政府的高效组织是分不开的。常州打造了全国一流的产业链条,既是工业明星城市,又是改革明星城市。

  “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常州掀开了建设高质量的工业明星城市新篇章。”全国石墨烯产业,半壁江山在常州;太阳能电池组件出货量占全国1/5,天合光能位列全球第一;上上电缆全国第一、世界第九;每四台工业机器人,就有一台在常州制造;每两部高端智能手机中,就有一部手机使用常州瑞声科技产品……

  近年来,常州涌现出200多个行业的领跑者和隐形冠军,装备制造业产值超过4900亿元,入选省大中型制造装备升级项目数居全省第一,达到世界先进或领先水平的工业产品超过100个。过去三年,常州亩均税收超千万企业,由312家增到513家。

  鼓舞人心的成绩来自富有创造力的人民,还来自富有创造力的土壤。在不少常州企业界人士看来,常州的发展,在于政府对营商环境的持续努力改善。为了更好地服务企业,常州市建立服务企业的“一网一号一群”(政府网站、微信公众号、重点企业服务群)。在市重点企业微信群里,各重点部门一把手“滴滴抢单式”服务,群内提出的问题均能在15分钟内得到解答,答复率达100%,赢得广大企业家纷纷点赞。

  站在新起点,打造“三大明星城市”

  常州的基因和血脉里始终流淌着改革开放基因。常州市蹄疾步稳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从承担30多项省级以上重大试点试验到自主推出400多项改革举措,用改革“深刺激”“强刺激”,破解难点、疏通堵点、消除痛点,在产城融合综合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土地资源配置改革等方面取得突破。

  作为全省唯一的产城融合综合改革试点,常州立足为全省全国先行探路、积累经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城市有机更新,突出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产城人深度融合,到2020年,推出一批可展示可检验的样板区域,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打造国内领先的产城融合示范区。

  改革,始终为常州注入蓬勃生机和无限活力。

  在今年8月举行的常州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上,常州提出推动常州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和实现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迈上万亿元台阶的目标任务,明确了着力塑造高质量的工业明星城市、旅游明星城市和管理明星城市这“三大明星城市”。

  常州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铸就了常武地区“事事当争第一流,耻为天下第二手”的阳湖精神,“勇争一流,耻为第二”的新时代常州精神是对阳湖精神的传承和提炼,是对常州人民精神气质的高度概括。高质量的工业明星城市体现的是城市硬实力,高质量的旅游明星城市展示的是城市美实力,高质量的管理明星城市彰显的是城市软实力,三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共同支撑起人民满意的幸福树。

  科技长征,让智能制造名片更耀眼

  今年9月28日,2018中国常州科技经贸洽谈会开幕,这已经是常州连续14年举办科技经贸洽谈会。此次洽谈会上,举办签约及开竣工、专题推介、论坛峰会等3个板块60场活动。其中,现场签约的 25个重大项目,有10个外资项目、15个内资项目,涉及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电池等领域。

  10多年来,每年5月的先进制造技术成果展示洽谈会、10月的科技经贸洽谈会,是常州产业经济发展的两次盛会,也是常州推动创新、开展“科技长征”的一大平台。

  据介绍,在迈入创新型经济发展阶段,常州却遭遇尴尬:科技创新资源缺乏,没有985、211高校,也没有国家级科研院所。在科技创新成为国家战略的当下,如何突破瓶颈?从2006年开始,常州举全市之力,把产学研合作作为突破口,依靠“科技长征”对接大院大所,开创性地探索出一条在科教实力相对薄弱地区集聚优质资源、构筑优势的区域创新之路。

  在“科技长征”中,常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领1000多家企业“走出去”,寻求产学研合作,足迹遍布全国20多个城市60多家高校院所。产学研合作的“常州模式”,使常州已拥有20多家“国”字头的科研院所。常州科教城累计引进公共研发机构30家,孵化近2000家科技型企业,建成3个省产研院专业所、6个省级产学研重大创新载体,年授权发明专利占全市比重达1/4,逐步成为区域“创新之核”。

  常州的“科技长征”,不仅仅在国内。“中国以色列常州创新园”作为中以两国首个创新合作实验区,目前集聚了以色列项目近60个,并先后成立了中以知识产权国际合作平台、两国合作技术转移平台、常州中以科技合作中心等载体。

  可以说,正是10多年来常州的科技长征,让这个城市得以持续擦亮智能制造名片。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