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8年12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换道超车,徐州打造工业城市升级样本
  徐工汽车智能化精密焊接机器人
  世界领先的协鑫硅材料智能化生产线
  奎图海创众创空间

  “徐州探索推进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一

  ■编者按:2017年12月12日-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徐州视察调研,对徐州这个老工业基地、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振兴转型发展实践给予充分肯定,并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日前,现代快报记者前往徐州调查发现,在过去的一年,徐州以贯彻落实总书记视察徐州重要指示为主线,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旋律,以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为主抓手,在产业转型、生态建设、文化振兴、脱贫攻坚、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等方面集中发力,从根本上改变了产业结构偏重、单一的状况,城市面貌显著变化、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形象实现了由“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华丽转身,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徐州特色的振兴转型之路。

  王来志找来挖掘机,把打拼十余年挣下的老厂房,拆了。

  厂房大门被推倒时,王来志忍不住落下眼泪。被人称为“橡胶王”的他,就这样开启了转型之路。“以前总想着自己挣多少钱,现在就想着能为徐州作什么贡献。”王来志向现代快报记者表示。更多的老企业搬迁后,徐州鼓楼区数字产业园拔地而起,越来越多的高新企业开始入驻。原本脏乱差的工业区,如今华丽变身,成为老城区的产业新地标。

  王来志的转型,正是徐州这座老工业基地坚持创新驱动、产业转型的缩影。

  近年来,徐州聚焦建设区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聚力建设区域性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力打造区域性现代服务产业高地,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越走越快。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邢志刚 特约记者 臧晓松 陆金玉 曹斌/文

  徐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橡胶王”拆掉老厂房,打造数字产业园

  王来志是土生土长的徐州人,“小时候我家就在鼓楼区,那种成片的低矮房子。”1972年出生的他,曾在小有名气的国企农机公司上班。像王来志这样,每天骑着自行车,后座上夹着饭盒上下班的国企工人,当年是女生最理想的结婚对象。

  1998年,农机公司逐渐没落,王来志决定辞职下海,前往青岛从事轮胎生意。挖到人生第一桶金后,他把生意带回家乡,在徐州市鼓楼区买下一家破产国企的旧厂房,当做堆放轮胎的仓库,顺便也做些加工生意。王来志开始被业内人士称为“橡胶王”,“从2003年到2014年,经营都非常好,感觉日子很潇洒。”

  2015年,徐州市大力发展现代产业集聚区,王来志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决定推倒老厂房,着手打造电子商务产业园。他自己找来挖掘机,把上万平方米的厂房拆了个干干净净。看到厂房大门被推倒时,王来志忍不住落下眼泪。他拍下照片发了朋友圈,“陪我这么多年,终于完成使命了。”

  说干就干,王来志把全部身家都投进去了,“能搞成什么样,当时我心里也没底,还是有压力的。”

  2017年4月19日上午,鼓楼区数字产业园举行揭牌仪式。在鼓楼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徐州市公安局大数据应用创新体验中心、智慧社区服务平台等一系列项目纷纷落户,这让王来志有了信心,“现在入驻的企业有30多家,整个产业园内的工作人员达到近500人。”

  “以前都是烂厂房,真是糟蹋了这块土地;现在档次高了,对周边也有提升作用。”王来志向现代快报记者表示,接下来他将继续围绕大数据产业拓展市场,“本身我就是徐州人,对这里有感情,一定要把这里搞好。”

  老工业区改造升级,400家工厂搬离主城区

  王来志所在的鼓楼区,是徐州昔日的老工业集聚区。在王来志决心转型的2014年,徐州鼓楼老工业区被纳入全国首批搬迁改造试点。作为江苏省重要的资源城市和老工业城市,徐州为江苏乃至华东地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原有的老工业区逐步演化为城市中心区,生产区、居住区、商业区混杂的矛盾日益突出,迫切需要进行搬迁改造并发展新的功能。

  “从2014年起到现在,我们已经搬掉了400家工厂。”鼓楼区委书记龚维芳向现代快报记者感慨道,“搬迁的企业中还包括三家上市公司,对鼓楼区的经济影响确实很大。”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鼓楼区经历了转型的阵痛期、升级的爬坡期——怎么转型、朝哪个方向转型?这样的问题就摆在大家的面前。

  “我们坚持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实施城区工业搬迁改造和产业转型升级行动,打好去能、赋能、聚能‘三张牌’,实现‘换道’超车,通过产业转型,带动城市转型、生态转型、社会转型,加快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引领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龚维芳的话掷地有声。

  如今,徐州市正致力于将鼓楼区打造成现代商贸核心区、现代物流枢纽区、商务金融中心区、网络经济高新区。昔日的旧厂房,如今变成了现代产业集聚区:众创空间、研究院所、微软孵化平台纷纷落地,鼓楼区转型发展正步入佳境。

  老企业请“洋帅”

  徐州标准变行业标准

  徐州高新区,有着67年历史的徐锻集团,迎来了一位“洋帅”。

  今年5月底,来自美国的乔恩·马丁走马上任,很快就为这家从老城区搬出来的企业注入了新的生产经营理念,“徐锻集团在制造压力机方面有很久的历史,这里的老员工实力也非常强,在转型过程中只要不墨守成规,我们就有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像徐锻这样的老企业,在摆脱了老城的“束缚”之后,迎来了转型升级的新机遇。

  2016年10月,新徐锻正式走出国门,成功收购有着150多年历史的德国EBU成型技术有限公司,标志着徐锻在欧亚高端冲床市场上又迈出重要的一步。与此同时,这家建有院士工作室的中国新一代“智能锻压设备系统集成商”领军企业,也成为行业标准的起草单位。

  掌握了标准,就抢占了制高点,赢得了话语权。在全球化背景下,一批“徐州标准”上升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一系列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带动了我市工程机械、光伏材料、建材、家具等产业发展,有力地奠定了我市产业竞争的优势地位,提升了发展速度和质量。”徐州市质监局局长刘红梅表示。

  据徐州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徐州在大力发展先进制造技术的过程中,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构建政府支持、市场化运作,集中解决关键技术,市场化交易的机制,加速推动一批科研成果产业化。与此同时,徐州注重双向开放,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在智能制造等方面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深化与德国“工业4.0”、美国、日本先进制造等领域的国际合作,做到引资、引技、引智相结合,并积极鼓励企业走出去,建立出口贸易、海外建厂、跨国并购和全球研发“四位一体”的发展新模式。

  老工业基地转型

  徐州打造成功样本

  只要两三秒,就能“刷脸”成功,完成信息采集。今年3月,虹膜识别行业的全球独角兽企业的生产制造基地,落户徐州鼓楼区云创科技园。项目负责人王勇向现代快报记者表示,当地政府不仅提供了临时办公地点和生产车间,还帮核心团队成员解决了住房的问题,在市场开拓上更是帮忙协调,“我们也感觉徐州在营商环境的打造上很用心,各方面都对接得非常好,让我们很意外也很惊喜。”

  徐州市委书记周铁根介绍说,“十三五”期间,徐州市和县区财政将拿出200亿元设立产业发展基金,用于支持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科研院所发展和高层次人才引进。与此同时,徐州市对照国际标准打造全国一流的营商环境,加快打造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运营成本最低、政府服务最优、创新创业活力最强的全国一流营商环境。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过去的几年里,徐州市重点打造区域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高地和现代农业发展四项任务。在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大力推进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主导产业,支持各地建设特色产业基地。数据显示,去年全市有8个产业规模超千亿元,工业开票收入连续两年保持20%以上的增幅。

  求新求变时不我待,产业转型风生水起。走在抉择突围的十字路口,“不一样”的徐州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走出了“不一样”的转型之路,成为全国老工业基地和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样本。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