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报讯(记者 徐梦云)12月9日上午,南京飘着小雨,寒风凛冽。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在寒风冷雨中祭奠亲人。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被称为“哭墙”的遇难者名单墙上,今年又新增刻了26个名字。
上午9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遗属家庭祭告仪式”在纪念馆遇难同胞名单墙广场举行。幸存者夏淑琴家庭、路洪才家庭以及佘文彬家庭祭奠逝去的亲人。夏淑琴老人为7位亲人的姓名“描红”。
家祭现场,遇难者家属为亲人献花祭拜,缅怀亲人。路洪才老人和佘文彬老人在家祭现场诵读家祭祭文。
幸存者夏淑琴老人在志愿者的陪同下,拿起笔为家人的姓名“描红”。她对身边的志愿者说:“我不认识字,但是我家里人的名字,我一笔一画都记得。”她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今年已经是81年了,我希望能等到日本政府的一句道歉。”
新增死难者遗属代表佘文彬在遇难者名单墙前为新增加的遇难者名单墙揭幕。
遇难者名单墙位于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面,俗称“哭墙”,由中科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齐康教授设计完成,上面镌刻着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1995年初刚设立时,刻有姓名3000个,象征被日军屠杀的30万同胞。此后,经过多次增刻,2017年增刻20个名字,今年增刻26个名字,合计10664个名字。
去年,佘文彬在女婿的陪同下来馆里登记。“家里一直知道父亲经历的事,之所以去年想到带老人来馆里登记,是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事,这也是国家的事。”老人的女婿汤征说。
“今天下雨,我也走不动,但还是想来看看,现在看到名单墙上,父亲的名字,我就放心了。只要我能动,就会来这里看看,不能动了,就让子女过来。”老人指着名单墙上父亲的名字说:“我的父亲叫佘培庚,我当时只有7岁,记忆比较模糊,只记得当时父亲被日军抓走,再也没有回来。后来听人说,抓走后被推到江里了。”
佘文彬回忆,之前在家里都是看照片来回忆父亲,那是一张很多年前的照片。“以后我就可以到纪念馆来看看父亲的名字了。”
离开前,老人还不停回头看着写有父亲名字的遇难者名单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