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历史性巨变,令世界为之惊叹。
现代快报推出“我苏·40年”专题,集中展示改革开放40年江苏在各个领域取得的各项成就、江苏人的美好生活和江苏未来的广阔发展前景。
都说,千锤万打出金箔。有了金箔,世界顿时生辉,充满贵气、金灿灿的。你知道吗?正在修缮的北京故宫博物院、缅甸的仰光大金塔,用的金箔都出自南京。
“南京是中国金箔的发源地,金箔已经有1700多年的历史了,我们的祖师爷是赫赫有名的葛洪。而我从事金箔行业也已有33年了,见证了南京金箔从一家县级小厂变身大集团的辉煌。”南京金陵金箔集团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总裁、国家级非遗南京金箔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葛才金对现代快报记者说,近40年来,南京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金箔生产中心。
实习生 杨志佳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胡玉梅 徐岑
■
锤打2.5万到3万次
金子才能变金箔
把0.5厘米厚的金子敲打成0.00001厘米的金箔,是怎么实现的?12月10日下午,2018年度“南京工匠”选树南京金箔锻制技艺候选人绝技绝活竞赛(展示)活动举行,现场为大家展示了从黄金配比到切箔的12道工序,还原了金箔是如何产生的。
现代快报记者注意到,压延是第一道锤打工序。此时需要把0.5厘米厚的金子,锤打到0.14厘米左右厚。随后,黄金被切割成1平方厘米的金叶。“打金开子”是第二道锤打工序,再到第三道锤打工序“打了细”,1平方厘米的金子就锤打成12厘米见方的金箔了。厚度也从0.14厘米,敲成0.1微米。0.1微米等于0.00001厘米,只有头发丝的十分之一细,其轻薄度可见一斑。
此次“南京工匠”的候选人之一葛才金,就是“打了细”的技艺工。他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要把黄金锤打成0.1微米厚的金箔,需要2.5万到3万次。“每10分钟,就要停下来看金箔是否打均匀了。”他表示,打金箔不是靠蛮力,否则会把金箔打碎。而每天抡着7公斤重的锤子,不仅累,还容易受伤。“以前练的时候,头上经常被打出包,牙齿被锤子打坏过,另一只拿金箔的手,也被锤子误锤过。”
■
移动金箔全靠“吹”
吹不到位就破了
“打了细”是12道工序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直接关系到金箔的质量、产量和黄金耗比。“我锤打的金箔总比别人质量要好一些,耗比也少。”他告诉现代快报记者。
这种锻制绝活是如何炼成的?葛才金说,上世纪80年代,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让江宁县金箔锦线厂(金陵金箔前身)成为一片汪洋,经过抢救,仅救出了部分物资和生产设备,千古金箔命悬一线。灾后,江宁县政府决定把江宁县金箔锦线厂搬迁至70多里外的县城东山镇,东山再起。“我就是上世纪80年代进厂的。为了‘打了细’,我每天凌晨两三点就起床和师傅练划膀子;训练的时候,尿得憋着,不能上厕所,必须随汗挥发掉才行。”
经过“打了细”工序,再经过“出具”,就到了最后一道“切金箔”工序。如果说别的工序现在多数能用机器替代,“切金箔”却没法替代。“因为金箔实在是太薄了,人走过带起的风,甚至说话的口风,都有可能把金箔吹散。”此次竞赛的专家评审、南京金箔控股集团董事长江楠介绍。
因为金箔移动全靠人吹,切箔工首先要练的就是吹功。将3根蜡烛摆在一起,每个相隔1厘米,在吹灭中间一根蜡烛时,同时保证两边的蜡烛火不灭,才算练成。口风必须细而绵、绵而准,才能保证金箔不破。
■
大到用于故宫修缮
小到可以用来吃
“我们每年生产金箔4亿张,耗用黄金1500多公斤,总产量占全国的70%以上;金箔销往意大利、日本、德国、俄罗斯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说到金箔,葛才金充满自豪。
在江宁金箔路上,有一个中国金箔艺术馆。在这里可以看到金佛、金马车、金色的三角钢琴……所有藏品都金光灿灿的。而在门口不远,就能看到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故宫官式古建筑材料(金箔)首批定点基地”。葛才金对现代快报记者介绍说,这个牌子是今年2月1日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来授予的;这几年,故宫正在修缮,用的金箔都来自南京。
葛才金说,除了北京故宫,天安门、人民大会堂、拉萨布达拉宫等用的金箔,也都出自他们之手。他们的团队,有一支正在缅甸,为缅甸仰光大金塔修缮贴金箔。
江楠介绍,现在金箔出现了新的应用领域。“食用金箔市场就不小,比如冰淇淋、饮料等。”江楠表示,他们和全国很多景区也有合作,现场设置DIY体验店。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金箔,喜爱金箔,促进非遗技艺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