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读品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8年12月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4 >>现代快报网
著名作家徐则臣潜心四年推出长篇力作《北上》
一条河流与一个民族的秘史
  《北上》
  徐则臣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8年12月

  运河不只是条路,可以上下千百公里地跑;它还是个指南针,指示出世界的方向。它是你认识世界的排头兵,它代表你、代替你去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上。它甚至就意味着你的一辈子。

  《北上》是著名作家徐则臣潜心四年创作完成的长篇新作。本书阔大开展,气韵沉雄,以历史与当下两条线索,讲述了发生在京杭大运河之上几个家族之间的百年“秘史”。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陈曦

  书写百年来大运河的精神图谱

  公元1901年,岁次辛丑。这一年,时局动荡,整个中国大地风雨飘摇。为了寻找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失踪的弟弟马福德,意大利旅行冒险家保罗·迪马克以文化考察的名义来到了中国。这位意大利人崇敬他的前辈马可·波罗,并对中国及运河有着特殊的情感,故自名“小波罗”。

  本书的主人公之一谢平遥作为翻译陪同小波罗走访,并先后召集起挑夫邵常来、船老大夏氏师徒、义和拳民孙氏兄弟等中国社会的各种底层人士一路相随。他们从杭州、无锡出发,沿着京杭大运河一路北上。这一路,既是他们的学术考察之旅,也是他们对于知识分子身份和命运的反思之旅,同时,更是他们的寻根之旅。当他们最终抵达大运河的最北端——通州时,小波罗因意外离世。同时,清政府下令停止漕运,运河的实质性衰落由此开始……

  一百年后的2014年左右,中国各界重新展开了对于运河功能与价值的文化讨论。当谢平遥的后人谢望和与当年先辈们的后代阴差阳错重新相聚时,各个运河人之间原来孤立的故事片段,最终拼接成了一部完整的叙事长卷。这一年,大运河申遗成功。

  大水汤汤,溯流北上,本书力图跨越运河的历史时空,探究普通国人与中国的关系、知识分子与中国的关系、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探讨大运河对于中国政治、经济、地理、文化以及世道人心变迁的重要影响,书写出一百年来大运河的精神图谱。

  在这个意义上,大运河是中国的一面镜子。作为中国地理南北贯通的大动脉,大运河千百年来如何营养着一个古老的国度,又是如何培育了一代代独特的中国人,在作品中亦有深刻的文化思索与艺术表达。

  本书的气象,格局,“北上”两字适足以当之。譬诸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地隔中原劳北望,每依北斗望京华,“北”是地理之北,也是文脉、精神之北。小说一个重要主题恰是借一条大河写旧邦新命。两层意义,两字见之。

  用文化这把钥匙“唤醒”大运河

  因为写作长篇小说《北上》,徐则臣这几年有意识地把京杭大运河从南到北断断续续走了一遍,这一路旷日持久的田野调查改变了他对运河的很多想法。确是“绝知此事要躬行”。

  对运河,徐则臣不可谓不熟悉。从小生活在河边,初中时住校,到冬天,宿舍的自来水管冻住,他们就端着牙缸、脸盆往校门口跑。校门前是江苏最大的一条人工运河,石安运河,一大早河面上水汽氤氲,河水暖人。后来在淮安生活过几年,每天在穿城而过的大运河两岸穿梭,一天看一点,一天听一句,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对运河也知道了不少。

  在1797公里的大运河上,淮安素有“运河之都”的美誉。不惟自隋以降,一千多年里漕运的衙门陆续设置此处,即是南北、东西水路交汇的枢纽,也足以让淮安成为京杭运河的咽喉要地。因为对运河淮安段的见识与理解,成就了徐则臣的运河之缘,二十年来,绵延千里的大运河成了他小说写作不可或缺的背景。二十年来,他一点点地把运河放进了小说里。他也因此培养出了对运河的专门兴趣,但凡涉及运河的影像、文字、研究乃至道听途说,都要认真地收集和揣摩。也正是基于多年的专注,在泛泛地以运河为故事背景的写作之后,徐则臣决意这一次倾囊而出,把大运河作为主角推到小说的前台来,就有了耗时四年的《北上》的写作。

  写运河,不仅要写它的历史,更要写它的当下。小说起至漕运废止的1901年,结尾在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这于大运河是极有意味的两个时间节点。辛丑年的七月初二,光绪帝下旨废止漕运,意味着运河作为国家层面上的运输功能到此结束。国家层面既已告终止,民间意义上南北贯通的水路运输自然也无力为继,因为河道的疏浚工程浩大,所耗甚巨,非倾一国之力莫办;高层放弃了,民间是无论如何捡不起来的。大运河最重要的现实功能就此逐渐丧失。而2014年6月22日,大运河申遗成功,貌似只是一个偏文化的事件,于大运河而言,却意义别具,它意味着漕运废止一百年后,我们该如何重新看待大运河。申遗成功是一个不容再回避的契机:是“唤醒”大运河的时候了。

  这对小说《北上》的作者很重要,对现实中运河沿线的居民和建设者们更重要。

  现在,沿河各地都在兢兢业业地将运河“文化化”。“沿线走过来,看到的运河尤其是运河故道,多半花花绿绿:水中的游船和各种游乐设施花花绿绿,岸上栉次鳞比的仿古商铺也花花绿绿;在运河上乘船走一段就算体验了当年的航行,商铺里吆喝声四起就算还原了当年码头上的烟火人间。”在徐则臣看来,对文化的理解与表达还是过于简单和直白了。

  大水汤汤,溯流北上,青春作伴,还我故乡。

  青春,是季节的青春,也是民族的青春;故乡,是地理的故乡,更是文化的故乡。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一条大河的故事,也是民族与文化的故事。

  这个国家从来不缺乏大题材,好故事,缺少的是灌注生气与创造力,虚实相生,奇正共济,让想象力腾飞在坚实土壤上的有力量、有质感的文学书写。

  早在《耶路撒冷》出版时,我就说过我喜欢则臣的自信,也喜欢他开阔的文学视野和富于进取的文学雄心。现在,《北上》即将面世,给了我们再次检验他的雄心和笔力的机会。这个作家,相信是不会让我们失望的。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北上》责任编辑 韩敬群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