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Y6版:艺+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8年11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白云无门 · 乐泉谈书道》之六十一:一封未寄出的信

  剑秋吾弟:

  近好。上次来书,你提到一些有关书道与人生的问题,也正是我平时有所思考的。感谢你的信任。限于识见,在此只能稍谈一点个人体会,供你参阅。

  我习书至今,已有50多年光景,老来始知少时非。今天逐渐明白的道理,却是课堂上、书本里难以获知的。因为世间有些道理,只能在生活中亲身体验到。那是活的知识,是真学问。“世事洞明皆学问”,好像是《红楼梦》中贾母说的。苏东坡先生曾说过:我书意造本无法。而徐生翁先生则说:木匠运斤,泥瓦匠粉壁等活计,皆能从中受到启发。

  我体会到,一个人来到世上,不论学什么,或多或少都与自然之“道”有所关联。这个“道”,即通明事理, 明白自己,取舍有度,进退知止。由无知无识到有所智识,这大概就是“悟觉”。悟能产生觉,“觉”能产生慧, 慧心便是天地赐予的福根。

  求艺的过程,可能分若干阶段。首先要读书,而方法、技巧的训练,属于早期基础教育,是要舍得下工夫的。然而,有些人花了数十年时间,掌握了一定的技法,却并未得“道”。或许有人说:花了大量时间,掌握古人的技法,为何还是写不出“自己”来?能问就好。抑或他还尚未明白,技,只是一种手段,手段不是目的,书道是以境界、气息、素养、品格胜, 不仅仅只在笔墨表现。其笔下反映的正是一个人的内心,即本然之心。书道起于心、止于境,旨在无心。不妄动心念,以致达到无我、忘我之境,斯为空境。“空纳万境”,即此意也。

  若为炫弄笔墨技巧的高超而鼓努作力,一味求变,往往适得其反。一幅格调高雅的传世之作,绝非是靠此种心理写就。作品的内在气象,反映作者的心相。长期的修炼与积累,慢慢滋养,笔下始可方物。书圣王羲之留下来的信札片断,却是千百年书家学习的典范,千古不朽。有人花了一辈子的时间,就是找不到开窍的钥匙,得不到证悟。

  当下吃、穿、用等诸多方面的物品,皆有大量不同程度的污染,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质量,人类无处可遁。文化艺术方面的污染,同样令人担忧,可我们却熟视无睹。殊不知,美丑不分、善恶不清,立品与崇志又从何谈起?在当下某些人看来,艺术等同技术,反复培训即可掌握,只要善于包装、宣传,成名成家指日可待。

  我们的祖先在诞生初期,即已明白“回归”的道理。适者存之。“适”与“止” 是一种认知的高度,只有懂得了“止”的人,方有“进”的力度,“止”与“舍” ,或许又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暗合。“止”绝非是停或退,只是前进过程中的思考与休养,以便更好地向前走。

  人心的浮躁不安,金钱名利的种种诱惑,导致各类庸俗现象漫延与泛滥。如果土壤坏了,再好的种子,也很难结出清纯芳香的果实。

  

  取舍无由身外求

  万般 “业力”坌盲流

  纵然笔底风光遣

  方寸之间见马牛

  ——2007年于紫金北麓寓舍

  乐泉

  号拓园,万千莲花斋。1950年生于南京。系中国文联·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首批研究员、中国书协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九三学社社员、主持拓园书道雅集。先后应邀在中国美术馆、北京今日美术馆、上海美术馆、河南省美术馆举办个人书画艺术展览。出版有《乐泉书法集》《当代书法家精品集——乐泉卷》《中国名画家精品集——乐泉卷》《当代画坛六人之约》《白云无门——乐泉谈书道》等多种专册。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