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报讯(记者 蔡梦莹)7天时间,5次工作会议,4次现场调研,近百张设计草稿,还有一轮又一轮小组讨论……这群全球规划专家研究的事和运河边的你息息相关。11月21日,为期7天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国际设计工坊在苏州闭幕。7天头脑风暴,专家围绕大运河盘门至山塘街段的1.5平方公里范围开展实地调研、公众交流、研究讨论和规划设计,并达成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的“苏州共识”。
参与本次工坊的瑞士Echlin规划咨询工作坊约翰·艾世林感触颇深。他认为,大运河苏州段的文化遗产和城市居民区距离非常近,改变可以从小处做起,将有文化内涵的雕塑、小品放在合适的位置,让空间充满文化氛围。再比如山塘街景区,可以扩展更多的人行空间,在运河古道增加有民俗特色的水上活动等,激发空间活力。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在7天时间,国内外规划专家组成的“英雄会”,达成了包括“制度的创新性”“价值的整体性”“文化的在地性”“保护的科学性”“利用的共享性”在内的“苏州共识”。
“我们运河经过的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不同的民俗习惯、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每个地方都要根据自己的特色 来加以展示。”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袁锦富告诉记者,这也是最终“苏州共识”中“文化的在地性”的原则要求。
“我家就在运河边……”苏州是一座城河共生的城市,运河的基因流淌在城市历史长河之中。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梅耀林感叹,这次讨论中,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的建设会更加重视“人”的价值,让住在运河边的人共同享用整个文化空间,让运河与人,运河与城市的关联更加紧密。他希望,“苏州共识”为下一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不仅是苏州,在江苏其他运河段,乃至更广阔的大运河沿线城市的建设中得到实践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