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一代年轻人没有欲望、没有梦想、没有干劲,不炒房、不炒股、不结婚、不买奢侈品,宅男宅女越来越多,一部手机便框定了自己生活的所有。连著名导演北野武都说很不理解自己的儿子,90后的他对挣大钱买豪车什么的全无兴趣,最喜欢的事情竟然是在门口小吃店排队,买一个好吃的便当。针对这一现象,日本著名管理学家大前研一提出,日本已经陷入“低欲望社会”。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陈曦
没有欲望的年轻人
大前研一所描述的所谓低欲望社会,具体来说指:
年轻人不愿背负风险:比如不愿意像上一代那样独立购房,必须背负几十年的房贷。
少子高龄化:人口持续减少、人力不足,社会负担的超高龄人口比例增大。
丧失物欲、成功欲:对于拥有物质毫无欲望,也没有很强的要出人头地的意愿。
违反凯因斯经济学理论的人民:消费信心低落,对利率没有反应,政府撒再多钱也无法改善经济。
作者以司马辽太郎的小说《坂上之云》为例。这篇小说讲述了在明治时代,为了能够追赶欧美列强,日本的年轻人挺身奋斗的故事。
同样战后作为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年轻人努力埋头工作,希望通过努力拼搏一朝能够成为公司的高层或领导者。当时多数国民选择结婚生子,就算贷款利率超过8%或10%,还是愿意向银行贷款来盖房买车。
如今日本虽然已经迈入了成熟的先进国家之列,却再也找不到《坂上之云》的精神。日本人,尤其是自懂事开始就处于长期不景气状况的三十五岁以下的青壮年,由于不想背负沉重的贷款,变成对利率没有反应的国民。
比如日本的FLAT 35提供长期固定利率型的房屋贷款。然而即便房贷利率低于2%,贷款期限长达35年,新申请的房贷金额依然没有增加。
低欲望社会是人类社会以往不曾经历过的现象。在作家看来,低欲望社会不仅仅是一国由于经济不景气或者通货膨胀、通货紧缩造成的问题。
这种无欲无求的倾向,在时代脉络之下,其实是一种合理的选择。
曾经的“欲望国度”
日本并非一直都是低欲望社会,在泡沫经济时期,日本也是个欲望国度。
在日剧《黑色皮革手册》里,讲述了银行底层职员原口元子,利用工作便利搜集银行内假账户的名单,记录在自己的黑色皮革手册上,并对很多企业高管进行敲诈的故事。
为了钱,女主牺牲了爱情,压抑了人性,她利用男性弱点,踩着既得利益者的头爬上高位,虽然元子没有逃脱法律制裁,但剧中让她一路开挂,突破阶层壁垒,实现草根逆袭。电视剧是生活的折射,当时的日本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为了成功不择手段,有勃勃野心的女性是欣赏的。
而在日剧《Doctor-X》系列中,自由医生大门未知子的口头禅也是“我,是不会失败的”,而配角们为了一个外科部长的位置而争得不亦乐乎。时代发展得太快,放在2018年,这些励志的故事和口号听上去都有些变味了。
在《黑色皮革手册》的那个年代可以窥见曾经的“欲望国度”。女主元子的服饰随着社会地位的攀升而一步步变得奢华,而在现实中,在从前的日本,普通年轻人有数十件甚至上百件衬衫,不同的季节穿不同材质、不同颜色的衬衫很正常。
而80年代末是日本泡沫经济进入到了高峰的时期,八成新的电视已经被扔在街头,无人过问。每天扔出去的垃圾很快就能堆成山:不仅有各种家电,还有稍旧的地毯,各种新球鞋、衣服、箱包,未喝完的酒等等。很多衣服还带着洗衣店洗涤后的标签,一摞一摞地齐整地放在垃圾堆放处。在八九十年代的日剧里,镜头里那些富裕家庭,一般会坐在榻榻米上,身后的各种丰富的商品几乎会掉下来砸着自己:照相机、录像机、录音机、电视、音响……
当欲望的标准多元化
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日本经济跌落至“失落年代”,这种急转直下的溃败氛围迅速消灭了所有多余的欲望,甚至等到经济复苏,低欲望已经固化为日本的社会氛围。
在日剧《东京女子图鉴》里,出生在县城的女孩绫,曾经对高中老师说过“我想成为一个倍受羡慕的人”,她从20岁到40岁闯荡大都市东京。她从小职员奋斗到银座高管,实现了梦想,然而面对灯红酒绿的东京,她愈发迷茫,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样的人生,从未思考过,悲伤地哭泣起来。尤其是2011年日本经历了海啸地震,在日本的每个角落,几乎都能感受到这种隐忍又略带悲观的氛围,在东野圭吾、青山七惠等作家的畅销小说里都能咀嚼出一种失落、略微颓丧的味道。
从GDP层面看,低欲望社会抑制了消费,导致了日本经济衰退。然而,换个角度看,正因为欲望寡淡,日本企业很少热衷于市场炒作和多元投资,而是淡定地专注于自己的产业发展,致力于自己的专业领域。2017年的日剧《陆王》讲述了百年老字号足袋厂“小钩屋”在面临倒闭危机之时,社长宫泽弘通过产业转型,开始自主研发名为“陆王”的新式马拉松跑鞋,在经历了资金、人力、研发等多重困难后,带领企业起死回生的故事。这部剧代表了日本很多百年老店、百年企业的现代发展史,是他们的执著,成就了日本的制造业,使得日本成为创新型、工艺性的大国。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日本年轻人并不是没有梦想,却不再急功近利,他们就是想“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无论是开时尚设计事务所,还是进行软件开发,或者只是做蛋糕、做手工、做美发、做指甲等,只要做得好,都可以是一个人生理想,都值得尊重。当年轻人们的个性变得多元化,每个人都有自己小众的追求和爱好,在物质上就已经失去攀比的意义,车、房、包包、名牌,对于许多日本的年轻人来说,远远比不上他们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他们更加注重做一件事情的过程,更加沉醉于生活中的容易到手的幸福,也叫“小确幸”。
在中国还争先恐后地买买买的时候,日本已经开始流行 “断舍离”,斩断对物质生活的过多欲望,用扔扔扔来抵达一种简单清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