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州人的眼里,“最市井”的老街在哪里,很多人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葑门横街”。横街上的老字号因涵盖各行各业、极大满足各方生活需要而在市民心中具有广泛影响力,并随着岁月变迁而沉淀为一种历史记忆、市井情怀。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昔日这里土生土长的老字号不是销声匿迹,就是改头换面。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在今年10月葑门横街全面完成改造升级的同时,姑苏区双塔街道以老字号品牌的复兴为抓手,为改造后的横街实现了进一步“提档升级”,包括瑞泰酱园、横街王万泰、葑溪南塘等在内的28家曾活跃于横街之上的老字号品牌实现成功注册,将“重返”横街。不过,这只是第一步。值得探讨的是,除了情怀之外,这些“重生”的老字号以及横街上现存的老字号将如何跟上时代发展潮流、适应市场竞争。
史鹏英 何洁
重生:
“老字号”新开
更注重文化内涵
目前,葑门横街101号老字号品牌瑞泰酱园正在紧锣密鼓地装修中,已接近尾声。据了解,瑞泰酱园始创于清末年间,是当时除了金永盛、吴鼎源之外的葑门三大酱园之一,深受老苏州的青睐。在街道的积极推动下,瑞泰酱园将是注册成功的28家老字号中最早“开门迎客”的之一。其中不可忽略的还有它的最后一任店经理罗秋生的努力。
瑞泰酱园因行业竞争激烈于2000年正式倒闭,罗秋生常常为此而感到万分遗憾。后来听说街道有意恢复一批横街上的老字号,罗秋生马上表示,愿意将自己在横街上租用的杂货铺店面改造为瑞泰老字号的经营场所,借此将手工制作苏式酱菜产品的老手艺传承下去。
虽然已经65岁,但罗老伯仍旧精神饱满,为了使酱菜产品符合现代人的口味,他还跑去镇江等地考察,希望将外地优质的酱菜技术与老手艺进行融合。罗秋生说,他希望当地居民再次喜欢上瑞泰这一老字号品牌。
瑞泰的经营面积为2层楼200平米左右,不再保留前店后厂的布置格局。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日常的柜台经营外,新的酱园铺还将专门辟出空间来进行瑞泰老字号文化展示,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对苏式酱品工艺进行介绍,让每一个来瑞泰买酱菜的顾客都能在消费的同时了解历史信息。
明末老字号王万泰点心店近日已经开始营业,吸引了很多老苏州前来“怀旧”。
横街商会会长王连华介绍,通过查阅地方志、翻阅资料等多种方式找到了当地28家老字号。横街老字号的恢复不但要让老手艺重现,还要赋予市井横街丰厚文化内涵,最终让横街印象蜕变为民俗风情一条街、苏式文化一条街,而绝不仅限于物美价廉的购物一条街。
困境:
每天顾客最多10人,百年书场遭遇生存瓶颈
老字号椿沁园是一座创设于清代道光年间的百年书场,虽然中间出现过断层并几经易手,但总算坚强地留存至今,和过去百年一样,它仍以茶馆业务为主。然而,经营椿沁园的刘姓老板却满脸愁容,“2元一杯的茶水吸引不了顾客,椿沁园从早上6点就开门营业,但一天下来,最多也就10个顾客。”
根据横街107岁“土著”曹凤宝老人的回忆,以前茶场凌晨3点就随着买菜人前来开始营业了,常常挤满七八十人,一整天加座不断。
67岁的居民翁来根是椿沁园30多年的忠实茶客。在他看来,从横街1号一楼的两开间缩小为横街157号2楼不足40平米,椿沁园越来越狭窄的空间格局见证了它自身衰落的过程。“我希望能够借助这次恢复老字号的契机,为椿沁园摸索出一条可持续的路子。”刘老板说。
椿沁园个例代表了诸多遭遇发展瓶颈的老字号。还有一些老字号因为不适合时代发展需要而渐渐退出生活舞台,比如横街草鞋湾口的朱姓打铁世家,还有曾风行的打铁手艺、草鞋编织手艺、箍桶手艺、做秤手艺、木作、石作等等。据了解,针对这样的情况,双塔街道葑溪历史文化研究会将通过文化整理项目对其进行文字梳理,做好记忆留存。
破局:
消费体验是关键,老字号触“网”焕发新活力
据王连华介绍,对于老字号的发展,双塔街道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扶持,但光靠扶持却治标不治本。
记者了解到,今年8月,横街商会对鸡头米品牌葑溪南塘成功进行线上经营,提供了一个好案例。过去,葑门一带种植鸡头米的区域被称为南塘,横街商会将葑溪南塘进行老字号品牌注册,将娄葑、车坊、斜塘附近的鸡头米种植户组织起来,成为电商食行生鲜的鸡头米供应商,今年七八月份,经过初步尝试,共卖出鸡头米3万斤左右。这不仅更加方便居民一年四季都能进行鸡头米购买,更是为线下的零散经营模式找到了出路。
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教授魏文斌认为,要做好老字号的发展,关键在两个方面,一是强化消费者体验,通过塑造独特的品牌文化,赢得认同感;二是,强化对销售渠道的挖掘,随着消费者群体的年轻化,老字号必须及时作出调整,在做好线下零售的同时,积极与诸多电商合作,不断获得新的盈利点。
姑苏区古保委相关负责人说道:“双塔街道对葑门横街老字号的活态保护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希望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使得葑门横街更加富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