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7版:读品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8年11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4 >>现代快报网
羞怯一直纠缠着我
  《阿道尔夫》
  (法)贡斯当 著
  黄天源 译
  出版时间:2018年11月

  我22岁那年,卒业于哥廷根大学。家父是某小公国的廷臣,他的愿望是让我游历欧洲最出色的国家,然后把我召回身边,在他属下的部门见习,以便有朝一日接替他。在大学里,虽然周围的人生活放荡,我学习却相当刻苦,所以,在同学中,我的成绩出类拔萃。家父因此对我寄予期望,不过,这种期望也许是很不切合实际的。

  由于家父对我寄予厚望,所以对于我们所出现的许多差错,他总是采取十分宽容的态度,从不让我承担这些差错带来的后果。大凡我有什么要求,他也总是应允,有时还主动迎合这些要求。

  遗憾的是,他为人庄重、宽厚有余,而慈爱、体贴不足。我深信他完全有权利得到我的感激和尊敬。但是,在我们之间,却从来没有存在过真诚信任的关系,他的脑子里总有点什么嘲弄人的东西,这与我的脾性是格格不入的。那时,我只求沉湎于原始的、强烈的感受中,好让心灵脱离寻常状态,使之蔑视周围的一切事物。

  我从家父身上看到的不是一个学监的样子,而是一个冷漠苛刻的观察员的形象。与你聊天,他总是先同情地微笑一下,然后,很快就不耐烦地把话头掐断。我已经记不起,在我人生的头十七年,曾否有哪一次跟他好好聊上一个钟头。不过,他写的信倒是挺亲热的,信中充满着合理的忠告、令人感动的指点。但是,一旦我们面对面相处,他就感到有什么拘束的东西,连我也无法说清楚,并且潜移默化地在我身上产生作用。

  羞怯,这内心的痛苦,纠缠着我们直至暮年。它压抑心中最深刻的感受,僵化辞令,往往使到了嘴边的话变了样。于是,我们只好用一些模棱两可的词句或者多少带点苦涩的反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就好像我们不能让别人了解自己感情上的痛苦,便要向这种感情进行报复似的。不过,那时我还不懂得什么叫羞怯。我不知道,父亲连跟自己的儿子在一起也有羞怯心理。而且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他想要我向他表示点亲热,而他冷冰冰的脸色却似乎不许我这样做;经过长久的等待之后,他就含着眼泪离开我,向别人诉说我并不爱他。这些,当时我也是不知道的。

  我与家父在一起的这种别扭劲,对我的性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跟他一样害羞,而且更容易激动,因为我年纪还轻。我惯于将自己所感受的一切埋在心里,形成一些孤独的主意,只靠自己的力量付诸实施,把旁人的意见、关心、帮助,甚至别人在场,统统视为一种束缚、一种障碍。

  我还养成这样的习惯:自己内心所想的,绝不向别人透露;如果要与别人聊天,那也不过例行公事地应付一下而已;为了活跃谈话气氛,就滔滔不绝地说笑话,这样也就觉得不那么腻味,同时也有助于隐瞒自己的真实思想。其结果,一方面,缺乏感情的自然流露,这一点,时至今日,朋友们仍有微词;另一方面,不易进行认真的谈话,而要加以克服,总是十分困难。

  与此同时,我又产生了强烈的自主愿望,对周围的旧关系深为厌倦,而对建立新关系又感到难以克制的恐惧。只有孤身独处,我才觉得舒服自在。这种情绪的影响就是这样,甚至到现在还是如此,在无关紧要的场合,当我要对什么进行抉择的时候,别人的露面也会使我心慌意乱,我自然而然的动作就是溜走,以便安静地思考一番。不过,这种脾性通常表露的极端利己主义,我却没有:虽然我只想到自己,但对自己关心得并不多。我把某种感情上的需要埋藏到心底深处,自己并没有察觉,但是,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使我接连地疏远一切曾引起我好奇的事物。

  我年纪轻轻便受到死的念头的冲击。这个念头使得我对待一切事情的冷漠态度更加牢固。我从来不理解人家为什么那么轻松地过日子,而丝毫不想到死亡。17岁那年,我亲眼看见一个老太太死去。她的才智出众而又奇特,曾经启迪过我的心智。就像很多别的女人一样,这妇人刚步入人生,就以巨大的勇气和罕有的才干,投进她并不了解的社交界;也像很多别的女人一样,她没有屈从那种矫揉造作然而又是必不可少的礼仪,结果她发现自己的愿望落空,锦瑟年华流逝,而欢乐全无。最后,衰老降临,她还不服气。她在家父领地附近的一座城堡度日,郁郁寡欢,深居简出,她的脑子是她唯一的用武之地,她借此揣摩着世上的一切。差不多有一年的时间,在我们没完没了的交谈中,我们曾经从各个角度探讨过人生,并且将死亡看作是一切的归宿。就在我与她大谈特谈死亡之后,我竟亲眼看着死神收拾了她。

  这件事使我产生了命运无常之感,脑子里充斥着朦胧的幻觉,甩也甩不开。读诗的时候,我喜欢读那些人生如梦的篇章。我觉得没有任何目标值得努力争取实现。

  奇怪的是,这种感受正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而日渐淡薄。难道这是因为期望有其不稳定性,而当期待一旦从人的生活中消失,人生就具有更严肃、更实在的性质吗?正像云开雾散,山巅便清晰地显现在地平线上一样,也许由于一切幻觉消失了,人生才显得更真实?

  我离开哥廷根,来到小城D。这座小城是一位君主的驻地。与大多数德国君主一样,他温和地统治着一个面积不大的小国,保护前来定居的开明人士,给一切言论以充分的自由。但是这位君主囿于旧习,只与其廷臣打交道,因此,他所聚集的多半是无足轻重的平庸之辈。

  当我来到这个宫廷的时候,我引起了人们的好奇。这是很自然的。任何闯进这个宫廷,打破枯燥刻板生活的来客,都会引起人家的好奇心。在那几个月里,我没有发现任何足以吸引我的注意力的东西。他们对我殷勤备至,这我是很感激的。但是,有时是羞怯妨碍我去领受,有时是无目的的躁动叫我疲倦。我宁愿独处,也不愿去分尝他们邀我共享的那种无聊的乐趣。我并不厌恶任何人,但引起我兴趣的人却不多。

  然而,人对冷漠是感到不快的,他们认为这是心怀恶意,或是装模作样,他们不愿意相信别人与他们在一起会自然而然地感到厌倦。有时候,我也极力约束自己不要露出厌倦的样子,于是干脆守口如瓶,一言不发,但是他们又把沉默寡言视作倨傲;有时候,当沉默使我闷得发慌时,我禁不住要开几句玩笑。脑子一活动开来,说起话就失去分寸。我竟然把一个月观察到的笑料在一天之内统统倒了出来。

  听我突然下意识地吐露真情的知己,并没有因此感激我。他们是对的,因为我这样做不过是出于说话的需要,而不是出于对人家的信任。妇女们率先对我的看法大加发挥。我与她们谈话时,对于一切通行的准则、一切刻板的程式,有一种抑制不住的厌恶感。因此,当我听到那班庸人非常得意地谈论有关道德、礼仪和宗教方面既定的、不容争辩的原则时(他们往往将这一切等量齐观),我就不由自主地想唱反调。这倒不是我有什么相反的主张,而是因为我对他们那种如此刻板、如此顽固的信念感到不耐烦。此外,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本能提醒我怀疑这种不受任何限制、纯之又纯的普遍公理。蠢人们把他们的道德变成不可分的铁板一块,使道德尽可能不掺进他们的行动,让他们得以为所欲为,不加检点。

  由于我老是这样唱对台戏,不久,我便得了个轻佻随便、爱挖苦人、不怀好意的名声。我的辛辣话语被视为心怀仇恨的表现,开几句玩笑则被看作是对圣贤的亵渎。那些我不该揶揄的人指责我怀疑某些原则,他们认为维护这些原则是理所当然的事。我无意中使他们互相取笑对方,于是大家便对我群起而攻之,似乎我指出他们的可笑之处,便泄露了他们自我倾吐的隐情;似乎他们在我面前显出原来的面目,就可以叫我答应保持沉默。我可无意认许这种昂贵的承诺。他们以放纵自己为快事,我则以观察他们、描绘他们为乐事;他们所谓的背信弃义,在我看来,那是对他们所作所为的无可指摘的、理所当然的报应。

  我无意在此为自己辩护。那种未见世面的天真汉惯用的不值一提的简单手法,我早就弃之如敝屣。我只是想说:要学会立身处世,适应那个由私利、伪装、虚荣、恐惧所造成的人世,是得花时间的。这对别人是如此,对我这个现在远离社交界的人也是如此。少年时代看到如此弄虚作假、装腔作势的社会觉得惊讶,这表明心地纯洁,而不是灵魂丑恶。那个社会对此是没有什么可担心的:它如此沉重地压在我们头上,暗中的影响如此强大,因此会很快地按通常的模子塑造我们。

  内容简介

  本书被誉为妇女界的《少年维特之烦恼》,讲述出身上流社会的阿道尔夫受虚荣心驱使,热烈追求P伯爵的情妇爱蕾诺尔,终使她堕入情网并抛家弃子与之厮守。讵料阿道尔夫逐渐厌倦情感深笃的羁绊,试图谋求解脱,致使爱蕾诺尔抑郁而终。小说通过男女主人公在感情世界的态度与遭遇,揭示了社会与人心的病态,赞颂真挚爱情和真诚人性的同时,深刻鞭挞虚伪与阴谋。因其引人入胜、令人心碎的故事情节,2002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

  作者简介

  贡斯当

  Benjamin Constant

  

  法国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近代自由主义奠基者之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