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现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8年10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马吉影片、拉贝日记……
曾经湮没的铁证是如何重现于世的?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捐赠仪式,58页手记揭开秘密
  手记内容:1991年7月7日,找到圣公会总会的电话
  图片来自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官方微信
  邵子平先生向纪念馆捐赠了58页手记,记录了约翰·马吉胶片母片的寻访过程
  邵华女士向纪念馆捐赠了《罗森致德国外交部的报告》电子版
  《拉贝日记》能够被公诸于世,德国牧师戴克先生起了很大作用
  图片来自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官方微信

  南京大屠杀期间,一批留下来的外国友人,用他们的笔、相机、摄影机,记录下侵华日军的暴行。其中,约翰·马吉牧师拍摄的16毫米胶片影像,以及约翰·拉贝记录的《拉贝日记》,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铁证。这些重要的史料文献,已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战后,这两份珍贵资料的原件,一度去向成谜。它们是如何被发现的?10月22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捐赠仪式,最早重寻并发现“马吉影片”的旅美华侨邵子平先生,向纪念馆捐赠了58页手记,详细记录着寻访马吉胶片母片的过程。德籍华人邵华女士将《罗森致德国外交部的报告》电子版,也一并捐赠给纪念馆。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见习记者

  徐梦云/文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顾炜/摄

  (除署名外)

  辗转5300公里,58页手记记录寻访“马吉影片”过程

  “马吉影片”和《拉贝日记》是如何被发现的?10月22日,在捐赠现场,邵子平先生和邵华女士揭开了谜底。

  82岁的邵子平先生曾长期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工作,1988年,他与一批热心人士,在纽约先后创立了“对日索赔会”、“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立志要为在南京大屠杀中的遇难同胞讨回公道、争得赔偿。寻找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证据成为他们的重要目标,“马吉影片”便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证据。

  众所周知,南京大屠杀期间,美国牧师约翰·马吉冒着生命危险,用一台16毫米摄影机秘密拍摄下105分钟的日军暴行,成为留存至今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唯一动态画面。马吉牧师拍摄的影片,于1938年1月,由另一名美国传教士乔治·费奇带到上海制作了四部正片拷贝。一部给了德国驻中国大使罗森,一部给了一位英国传教士,第三部被美国传教士乔治·费奇带回美国,第四部下落不明。

  1988年公布的1938年2月时任德国驻中国大使馆政务秘书罗森提交德国外交部的一份报告中,提到了马吉影片拷贝与解说词,称此影片“是日本人所犯残暴罪行有说服力的见证”,并认为“解说词和影片本身都是一部令人震惊的时代文献”。这份报告在1990年12月17日被日本《京都新闻》发现,在日本报纸以大字标题刊出后,由于一直没找到影片拷贝,日本媒体称为“鬼片”。

  循此线索,1991年初,邵子平辗转5300公里,从纽约直奔位于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市的圣公会总部,接着追到了马吉牧师回美国后任职的华盛顿特区的圣约翰教堂,之后又赶到耶鲁大学神学院档案馆,找到马吉牧师儿子大卫·马吉的联系方式,最终在大卫·马吉家的地下室找到了写有马吉牧师亲笔说明的四卷铜盒装的胶片。邵子平逐个查看,“一个中国孕妇被刺了39刀”“一个小男孩被刺”……回忆起看到“马吉影片”的感受,邵子平说,马吉牧师的镜头记录下的残酷场景,令人震惊、悲愤。

  约翰·马吉胶片母片公诸于世,再次震惊世界。

  2002年,大卫·马吉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捐赠了父亲的摄影机及4卷胶片。

  在昨天的捐赠仪式上,邵子平先生向纪念馆捐赠了他记录寻找过程的58页手记。“发现‘马吉影片’和《拉贝日记》我觉得蛮有意义的,这是很多人努力的结果,现在手记只是关于‘马吉影片’的部分,《拉贝日记》寻找手记以后也会整理出来。”他说。

  《拉贝日记》得以公诸于世,这些人应该被记住

  回忆起寻访《拉贝日记》的过程,德籍华人邵华女士谦虚地说:“我其实是个很边缘的人物,一次偶然的机会加入到寻找过程中,我在其中主要起到桥梁的作用。”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1993年邵子平专赴德国寻找拉贝线索,后来在美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的帮助下,找到了拉贝先生的外孙女莱因哈特夫人。

  邵华说:“当初莱茵哈特夫人是不同意把日记公开的。她认为那是家人一段封存的记忆,翻开日记她看到的都是鲜血。莱因哈特夫人觉得她无法面对那段沉重的历史。”当时,邵子平先生拜托他的德国朋友戴克牧师帮忙劝说莱因哈特夫人公开《拉贝日记》。戴克先生和莱因哈特夫人打了两三个月的电话,慢慢沟通劝说,莱因哈特夫人终于决定公开捐献出《拉贝日记》。

  但当时《拉贝日记》并不在莱因哈特夫人手中,她已将日记转给了舅舅奥托·拉贝(拉贝先生的儿子)。奥托·拉贝当时住在南德,莱因哈特夫人和戴克先生一起去南德把《拉贝日记》带到柏林,之后在戴克先生家复印了第一批《拉贝日记》。由此,震撼世界的《拉贝日记》得以与世人见面。

  而邵华女士,将戴克先生事后的叙述翻译成中文,交给了大公报记者陈旻,才再现了各方人士共同寻找《拉贝日记》的曲折过程。

  “在寻找《拉贝日记》的过程中,戴克先生做了很大的贡献。”邵华女士感叹地说。

  昨天,邵华女士还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捐赠了《罗森致德国外交部的报告》电子版,历史学界称之为“罗森报告”或“罗森档案”,是记录侵华日军暴行以及书证南京大屠杀的珍贵史料。

  纪念馆副馆长凌曦向邵子平先生、邵华女士颁发收藏证书及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研究员聘书。

  凌曦说,纪念馆将妥善保管和整理这些资料,对其进行数字化采集,并充实到南京大屠杀档案数据库中,供海内外专家学者进行深入研究。收集文物是纪念馆的职责,纪念馆将进一步挖掘、研究相关资料,向世人展示。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