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8年10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出版30周年纪念活动在京举行
“中国学问”惊艳清华园
  “丛书”主编刘东在研讨会上发言

  江苏人民出版社的“海外中国研究丛书”自1988年创建以来,经过整整30年的努力和坚持,形成目前所见的180多本精品力作。这180余种翻译作品,如同垒起的块块金砖,引导中国学人放眼海外,深入探究海外学人对中国的看法,也让读者看到一个全面、多维的中国。10月20日,“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出版30周年回顾暨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举行,海内外大家齐聚一堂,共同见证并回顾丛书30年成长史。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梁勇,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经理、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编辑佘江涛,江苏人民出版社社长徐海,江苏人民出版社总编辑府建明等出版方代表,《中华读书报》副总编辑王洪波,《现代快报》总编辑赵磊等媒体代表出席研讨会并参加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由现代快报摄制的“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出版30周年影像《中国学问》在研讨会上播放,引起强烈反响,该片浓缩了丛书出版30年来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历程,给予参与丛书创作、翻译、传播与引用的人以深深的触动。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陈曦 王凡/文 顾炜/摄

  主编:

  丛书证明了中国读者心态上的开放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出版30年,丛书主编、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副院长刘东功不可没。

  在30年前,刘东为丛书写了一个序言:我们必须放眼海外认识世界,还必须放眼海外认识中国。“反观世界认识中国”这个思想在1988年提出来,是高瞻远瞩的一个启示。所以30年以来,“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不仅不衰,而且愈来愈展示其强大的生命力。

  刘东将丛书得以持续出版30年从未中辍的原因归结于三个方面:出版社历任掌舵者的坚持、中国海量读者群的支撑以及中国的持续开放。刘东说,他在做“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的同时,又在江苏人民出版社创办了“西方日本研究丛书”,结果他发现,他选的50种西方学者研究日本的书里面,只有5-10本被翻译成了日文。如果是同一水平的汉学书,估计会一本不落地翻译成中文了。

  “正是这套丛书证明了中国读者在心态上的开放。中国人能够更加心态开放、更加心胸开阔地对待产生于西方国家中间东亚系的学术成果。”刘东说。

  作者:

  丛书促进了中外学术交流

  作为“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作者代表,专程赶来参会的周锡瑞、薛凤、冯珠娣和池田知久四位海外知名学者,做了主旨发言。他们结合自己的学术专长及研究心得,对“海外中国研究丛书”持续出版30周年表示祝贺,对其推动中外学术文化交流的成绩表示赞赏。国内学者代表,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姚大力、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刘迎胜也分别做了主旨演讲,对“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给予高度评价。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周锡瑞教授,是美国近现代研究最负盛名的学者之一,长期研究中国农村社会和民众运动,他的两部代表性著作《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和《义和团运动的起源》的中文版都由“海外中国研究丛书”推出,其中《义和团运动的起源》一书先后获得美国中国学研究的最高奖费正清奖和列文森奖。

  周锡瑞1979年第一次来到中国,是改革开放以后与中国开展学术交流最早的一批汉学家之一,可以说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也见证了中国学术界的成长。

  1980年代,尽管物资贫乏,但知识分子追求真理,追求新思想,整个知识界的氛围积极向上,充满了希望。“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他们追求一些新的看法、新的理解,要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考虑到自己国家是一个怎么样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不是说局外人看得更准确,只是这些外界的看法和国内的理解做一个对比,可以得出一个更丰富的对历史的理解。”

  几十年来,中外学术交流也更加密切和多样。他记得1980年代初期做义和团研究的时候,曾在山东大学访学,那会儿查阅材料,往往要等上好几个月。不过现在情况大不一样了,出的书不仅规模大而且质量高。“这个丛书已经持续30年了,还能持续多少年我们不知道,我们总是希望还能再30年、再100年。”

  译者:

  中国学者与丛书同体共生

  丛书出版30年来,荟萃了一批国内人文社科领域的一流学者,如何兆武、钱乘旦、雷颐、李四龙、刘宁、陈谦平、陈红民、唐晓峰、李明欢、纪志刚、高晞等。

  丛书创建初期,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雷颐曾参与过多部著作的翻译工作,丛书能够发展至今,并且对中国学术界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他深感“与有荣焉”。“现在大家经常引用的老周(周锡瑞)那本《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是我找人翻译的,读完他这个,我读了柯文的《历史三调》,我找杜继东翻译我校对,然后杜赞奇的《文化权力与国家》我先读,又找了人翻译,完了就是马若孟的《中国农民经济》。包括艾尔曼的两本书,都是我先读了,给刘东写书评。艾尔曼的《从理学到朴学》,当初为了这书名我想了好久,最早是‘从哲学到语言学’,后来觉得不妥,又反复考虑。”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教授纪志刚表示,“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主要是一个翻译著作,但是翻译绝对不是海外中国研究的最终目的,只不过是一个手段。翻译的基本原则是贯通古今,兼济中外,译古如古。而清华大学的校歌“不问西东,立德立言”,正是这套丛书最重要的宗旨。他还特别提到由现代快报拍摄的纪录片《中国学问》展示了丛书背后出版人所经历的坎坷,因为他们的不放弃,才有了今天这样一个中国出版史上的奇迹,非常有意义,他希望该片能够传播开来。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唐晓峰表示,丛书翻译还在跟着国际学术界进一步发展,它的进展就是一种生命力,对于新一代学者来讲是非常好的一个机遇,所以这本书的作用会越来越大。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刘宁表示,丛书作为一个跨学科的著作,绝对不是简单的1+1,她和朋友、学生在读这些书时都不会孤立地去看这本书,而是去看它相关的研究。很多代表性的相关研究也都反映在“海外中国研究丛书”这一大套书里面,所以它是一个森林的移植,给她在专业研究和学术探索中留下深刻的触动。“程章灿老师在纪录片中说,当时想了解一点欧美学术同行的东西,渠道非常少,只能通过程千帆先生的个人学术交往找到材料,有他这样条件的人是很少的。所以我们这套书对于我们这个专业了解一个更广阔的学术世界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李四龙表示,他个人的成长和这套丛书也是同体共生,而丛书历久弥新,因为30年过去以后你并没有发现有些书因为30年过去变得不重要了,恰恰觉得对很多问题的思考更深入了。“所以你可以发现这本书随着时间的推移并没有淡化它的价值,它对人的启发可能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深入的。”

  出版方:

  没有韧性的坚守,创新就不会结出硕果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出版30年,也是见证江苏出版人的眼光、毅力和品质的30年,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梁勇表示,回顾走过的30年,感觉到有许多的经验可以总结。

  首先是主编与出版社的关系。“我们这套丛书历30年而弥壮,重要的原因是主编和出版社的良好合作,30年来刘东先生一直履行着真正主编的职责,选题策划、作者选择、书稿审议倾注了心血,为丛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品佳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历经五代领导,数十位编辑参与,为这套丛书的持续出版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正是这样良好的合作,才使得这套丛书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创造了奇迹和佳绩。”

  其次是坚守。“不少学者谈到丛书的时候都赞叹30年不易,的确如此,30年来这套丛书面临过种种困难,如果没有主编刘东教授的坚守,没有江苏人民出版社同仁的坚守就不会有今天。所以创新固然重要,但是没有一种韧性的坚守,创新就不会结出硕果,可以说这套丛书是学者与出版社精诚合作,共同坚守的结果,是学术界与出版界良性互动的典范。我们希望它的再生为中国学术做贡献的同时,也为中国出版业提供有益的借鉴。”

  江苏人民出版社社长徐海表示,出版社精力、人手有限,“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之所以能坚持30年不渝,正是因为“有坚持也有放弃”。“就丛书而言,我们把有限的精力、最好的编辑、最重要的资源都献给了这套丛书,专注于将它打造成大规模的、涉及面广的、影响巨大的图书品牌。”

  江苏人民出版社总编辑府建明表示,通过这个纪念活动,希望各位专家群策群力,把薪火接力棒往下传,只有一代代传下去,丛书才能继续壮大,走到下一个30年。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