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8年10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第十四届中国·南京农业嘉年华将持续至11月22日
这里的乡愁农味
让你的童年“不打烊”
  谷仓
  乌篷船
  嘉年华主场馆
  丰收畅想馆

  十月金黄秋意浓。站在八卦洲上,极目远眺,一轮夕阳辉映青山绿水,气象万千。

  田里尚有金黄晚稻,菊花脑快下市了,青嫩芦蒿叶等待割取,但每隔几天,洲上的农民张迟都会忙里偷闲,去陌上花渡转转。那里不仅有他挥之不去的童年记忆,也有城市人向往已久的农味儿。

  刚过去的国庆黄金周,这里作为第十四届中国·南京农业嘉年华主会场,7天时间累计接待游客16.1万人次,成为南京景点中的最大“黑马”。据了解,本届嘉年华将持续至11月22日。

  

  通讯员 杨忆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余乐

  八卦洲街道供图

  小小茅草房

  住起来冬暖夏凉

  

  驶入八卦洲中心路,路面一尘不染,两侧水杉挺立、一片碧绿纱幔,远山横黛、蔚然深秀。拐个弯,和“陌上花渡”石牌一同跃入眼帘的,是金黄的巨型谷仓和缤纷花海。

  露天草地里,农人们正用四股叉叉起一堆堆的干草。张迟双手背后,步伐缓慢,他说,这些草以前会被晒干、磨成粉,拿去喂猪,猪肉吃起来香得很。

  张迟家住八卦洲东江村西一组,今年58岁。一件耕具、一颗谷粒……都能勾起他的童年记忆。

  室内三大主题展馆,不少与乡愁农趣有关,有从南京等地搜集的百余种农具,小小石碾,足以让张迟歪起头看半天。伸手从旁边掏一把稻子,放入碾盘,他轻快地推起碾。张迟说,从前家里的碾子比这还大,“丰收季,大人小孩一起下田。稻子、麦子和玉米,全靠一台碾。”

  三两只驳岸的木船也让张迟兴奋,八卦洲上河流纵横,河底常有淤泥,他说,小时候,大伙会把淤泥挖出,由木船运至岸边,用铁锹摊晒后,拉到田里做肥料。

  小小一间茅草房,内有大乾坤。要先用黏土糊起泥坯,房顶由下至上层层覆草。由于黏土和稻草的隔热、保温功能好,茅草房住起来冬暖夏凉。上世纪70年代,张迟父母和7个子女挤住在茅草房;1983年,一家人换上小瓦房;2000年,原先茅草房的所在地,张迟家的三层小楼已经盖起。

  “以前日子苦

  努力把苦日子过甜”

  

  眼下,仍有绿油油的菱角叶浮在景区水面上。采菱角、捞鱼,张迟的孩提记忆里,八卦洲一年四季都有风景和故事。

  洲上生态好,水多。沟里、塘里,野菱角至今都很常见。“八卦洲的野生菱角,是青绿色的四角菱。”张迟说,夏秋之交,是菱角成熟的季节,野生的四面带刺,难以下手,小孩子用牙齿慢慢咬压,菱角可煮熟充饥,就连菱角叶也是难得美味。“开水烫过用盐腌,然后放锅里辣炒,最后拌点麻油,好吃得不得了!”张迟越说越兴奋。

  走过节气桥时,他用手指了指岸边白色的芦花,夕阳下,一平如镜的水面上,倒映着芦花的摇曳身姿,不时有成群的白鹭从水面滑过,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芦花做的鞋,多久都穿不破。”张迟说,印象中,妈妈会采摘很多很多的芦花,回家给他编草鞋穿,做起来很费功夫,有时剪去白绒,把剩下的捆扎成掸子掸灰用。“那时的小江河清澈见底,水质比现在还好。游渴了,就喝河里的水……”

  张迟说,时代发展快,机械化程度和幸福指数都大幅提高,以前的喷雾器全靠手压,现在自动操作;以前用牛犁地,现在有拖拉机;以前收割用镰刀,现在有了收割机……但看到这些传统的农耕农具,他忍不住回想从前:“那时日子苦,我们努力把苦日子过甜。现在想想,有不少乐趣。”

  采菊东篱下

  做足了田园文章

  

  “八卦洲陌上花渡,让人去了一次还想去。”一些游客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他们从江宁、溧水等地赶来游玩。

  吃住玩、游购娱。除了洲上的农特产品,陕西、青海的特产也远道而来,八卦洲借助嘉年华平台,助力对口协作、助力精准扶贫,并通过外地农产品的引进,丰富南京市民餐桌,达到双赢。“你们这个产品网上也卖吗?”以往的嘉年华,这是市民们最常问的问题。今年,八卦洲首次与电商合作,让嘉年华线上线下同步,解决“最后五公里”邮寄问题。

  望山看水记乡愁。现在,八卦洲卖得最火的是“田园生活”,扎稻草人、赏璀璨星海、帐篷露营……近百种创意体验项目,真正将农民的节日延伸到田间地头,转化为切身感受。罗曼花海、稻田捉鱼、微型湿地等户外开放景点,让游客们深度参与,体验农事乐趣,唤醒儿时记忆。特别是景区的亲子乐园,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自然生态、有学有玩的好去处。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八卦洲人做足了田园文章,既增创了本地营收,也让都市人体味到“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悠然静心。

  街头巷尾

  有至美农情

  

  更美的农味农情,在街头巷尾、田间地头。

  八卦洲大同二组有户“特殊”的幸福组合,今年58岁的季明龙老人,三代务农,膝下两女。他的老伴沈雪花身体不好,两人靠少量的土地流转费和沈雪花的低保维生。季老的小女儿今年病故后,小女婿陈毅主动留下,和二老做照应。陈毅告诉记者,他婚后和妻子住在岳父岳母家中,双方感情很好。

  “我下班晚,岳父常把好吃的菜留在锅边温着,等我回家。”陈毅说,妻子去世后,他心情十分低落。考虑到小女婿还年轻,季明龙老两口想尽方法宽慰他,甚至还张罗着帮他物色新配偶。“两位老人和我的亲生父母是一样的。”陈毅说。

  女儿去世后,季明龙也跟陈毅聊过,如果陈毅想一直住家里,他们仍视如己出;如果陈毅又找了伴侣,要开始新生活,他们也不强留。陈毅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他比较内向,不善言辞,但两位老人的好,他其实一直都记在心上。“不管以后怎样,他们都是我最亲的人。”陈毅说。

  

  

  小小文化广场

  推动乡村振兴

  

  位于环洲路七里村的一处文化广场,不但能赏到杜鹃、紫薇、桂花等多种绿植,还能看到精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益广告。盛夏时节,这处广场开满了一簇簇热情的杜鹃,不少人在此纳凉、休憩。记者看到,这些公益广告倡导移风易俗、孝老爱亲、邻里和谐等内容,赏心悦目。

  要“鼓”口袋,先“富”脑袋。近两年,八卦洲街道见缝插绿、打造“口袋”广场,为提升乡风文明,出新宣传栏、绘制文明墙绘、制作公益广告,用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让八卦洲大美乡村尽显文明底色。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