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期间,由上海中国画院主办的上海中国画院画师、当代水墨画家陆春涛作品观摩展在上海中国画院美术馆举办。此次展览是上海中国画院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画师系列展”之一,汇集画家陆春涛近60幅当代水墨力作,这些具有海派韵味的作品不仅秉承了中国水墨的“写意精神”,也融入了现代精神诉求。
陆春涛长期坚持水墨艺术的当代探索,以“荷塘”系列为母题,力图从传统水墨出发,构建独特的笔墨语言,表达当代人的内心影像。本次展览呈现于上海中国画院美术馆一楼、二楼展厅,近60幅水墨精品或斑驳重彩、或水墨淋漓,将传统的“荷塘”母题演绎出更为宽泛和多义的意蕴。求新、求变,是一个艺术家所追求的。艺术创新力的提高与否也是决定艺术生命力长久的因素之一。陆春涛在出色的传统水墨功底基础上,不落前人笔墨与图式的窠臼,力图将东西方美学融会贯通。从笔墨语言和形式构成上看,他的水墨近似乎抽象,甚至会让人联想到西方的“抽象艺术”“表现性艺术”,这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传统中国画的笔墨程式。同时,其水墨性表达又继承了“东方式水墨精神”的衣钵,与水墨文化传统中“心观万象”的智慧息息相通,在完成艺术语言的自然转换和绘画形态现代嬗变的同时,还实现了传统水墨精神与现代社会中人的精神诉求合二为一的境界。
作为上海中国画院 “ 六十年再出发 ”系列活动之一,本次展览不但是对画师近年来美术创作成果的展示,也是以此来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的一次全新尝试。作为一位有责任感的艺术家,陆春涛的“荷塘”是一隅“心象风景”、是一方让灵魂“卧游”的诗意居所,这里面承载了他的种种情感与思绪,表现了他对自然、社会,以及人生的思考。看陆春涛的画,会被其直截了当的设计感、装饰性所吸引,改变了传统山水画的惯性审美,使观者看到经历过现代文明洗礼的自然,十分具有新意。艺文
陆春涛的“出逃”与“回归”
□文/ 皮道坚(艺术评论家、策展人)
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在改变着自然景观的同时,也深刻地改变着生活在城市中的每一个人,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观念、道德信仰和交往方式。无论是3D、4D,还是将来可能出现的5D视界,全息影像的不断进化都会进一步隔绝人类感官机能与大自然的真实联系。这给架上绘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陆春涛近年来的水墨艺术实践,正是对这一挑战的艰苦卓绝回应。他孜孜以求的是传统水墨精神与现代社会中人的精神诉求合二为一的境界,他以自己由“瓶花”而“荒谷”、而“荷塘”的系列现代水墨创作向我们证明:架上绘画与电子图像的最大区别在于视觉的触感以及与之相伴而生的心灵体验;他以此强调架上绘画在当下的不可替代性,更让我们深刻体会水墨性、水墨精神在我们这个充斥着消费欲望的景观社会中其价值和意义究竟何在!
从1988年23岁时在北京成功举办个展到2002年的十余年间,因生计沉浮于商海的陆春涛,显然获得了对我们这个巨变时代的深刻体验与认知。丰富的人生际遇与内心体验无疑是陆春涛此后水墨性表达的真实内涵,有评论认为,陆春涛的水墨艺术创作是要“在荒唐的青春岁月里找寻灵魂的栖息”。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新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在其作品《青春咖啡馆》开篇所引用的著名的“国际情境主义者”、思想家居伊·德波的独白:“在真实生活之旅的途中,我们被一缕绵长的愁绪包围,在挥霍青春的咖啡馆里,愁绪从那么多戏谑的和伤感的话语中流露出来。”《青春咖啡馆》讲的是上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人被物化的城市生活,商品的流动性和建筑空间布局的凝固性,让一群年轻人感到在一个被商品和景观统治下的社会,生活是多么的被动、不自由。“国际情境主义者”的主要观点是:在我们被商品和景观统治的社会之中,人的创造精神,人生梦想失去了自己的家园。人如果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就会感到窒息,情境主义者主张用创造的生活来代替被动的生活。所以他们当时呼吁的是要毫无拘束的生活,要游戏人生,要毫无节制的享受。我们时代的持续变化,不断践行了居伊·德波在《景观社会》中所忧虑的一切:“只要第一次精确描述的这一较长历史时期的基本条件原封不动,这里所提出的批判理论就不需做任何变动。我们时代的持续变化只不过充分证实和进一步说明了景观理论。”“国际情境主义者”当时提出的理论是“漂移”,就是说要有快速通过各种环境的技巧,那是与现实生活的对抗,也是一种逃避。
不同文化在面对相同的人类困境时,它们的反应很可能大不一样。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也是一个快速物质化的时代、价值观急速变化的时代。高科技、物质化给我们带来各种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剥夺了我们很多方面的自由。不难看出,陆春涛的水墨绘画是在用艺术感受当下的现实人生,用艺术表达他对现实人生的当下感受,但陆春涛的艺术表达渊源于中国哲学思想,是一种寻找心灵安顿的“以静制动”,是“以体制用”的“无为而为”。某种意义上说,它们是以水墨方式在今天的人类生存情境下对人的困境的一种思考,是一种积极的“虚无主义”。这种积极的“虚无主义”和莫迪亚诺《青春咖啡馆》所描述的应对方式很不一样。陆春涛的水墨绘画是一种“出逃”,也是一种“回归”。陆春涛的“出逃”与“国际情境主义者”们一样,既是对现实生活的对抗,也是对现实烦嚣的逃避。然而,陆春涛的“出逃”方式却并非“国际情境主义者”们快速通过各种环境的“漂移”,而是对古老东方哲学的“回归”。或许这也正是陆春涛的水墨绘画在当下能引起国际性关注的主要原因。
陆春涛的“出逃”与“回归”有着明晰可寻的路径:2002年他的弃商从艺即是一次成功的“逃离”,他以六年的时间完成了他作为水墨画家的身份回归。2002年至2007年间,他的“瓶花”系列尝试了各种技法,也包括运用他从事平面设计时所获得的西方现代艺术经验,使其作品因现代形式意味而与传统的写意花卉明显地拉开了距离,但作品深深浸透着的现代人对自然向往与渴求的情感,却分明是对传统绘画精神的“回归”。2005年至2008年间的欧洲之行,再次坚定了陆春涛推陈出新的信念,他开始深入探索传统和当代以及个人心性的结合之道。水墨语言实验和图式改革的成果,直接呈现在2008年创作的“荒谷”系列和“江边”系列中。如果说“荒谷”系列还只是一种静谧中的个人情感宣泄,那么随之而来的“荷塘”系列则属于饱含文化关照情怀的水墨性思考,艺术表现上则更加自由,也更有力度。应该说,陆春涛的水墨性表达始终携带着中国传统绘画的书写性基因,这与他“以心情入水墨”理念高度吻合。然而,艺术家所忧虑和想要解决的问题一直没变:所谓当代精神,要求创作必须贴合当下生活的实际状态,这促使他在“出逃”与“回归”途中始终未曾间断他的水墨实验工作。从笔墨特征上看,从折枝花卉、“瓶花”系列到“荒谷”系列,陆春涛也是一次又一次地从程式化的笔墨语言“出逃”,为的是找到更好地“回归”心灵的表达方式。精神上的迷惑与困顿是1990年代以来整个文化艺术界转变的内因,而相较1980年代中期至1990年代中期进行探索实践的水墨艺术家,深受传统文化滋养的陆春涛,其水墨的自由之路面临更为强大的阻力,但这恰恰是他的“荷塘”系列成功实现语言方式突变的契机。2008年,随着“墨变”的发生,陆春涛走进了一个新的审美维度。从笔墨语言和形式构成上看,他画得越来越抽象了,其画面效果有时甚至会让人联想起波洛克的“行动绘画”。但陆春涛的水墨性表达是与波洛克反复的无意识行动完全不同的艺术行为,“抽象艺术”“表现性艺术”等来自西方的概念,很难概括陆春涛的创作。他的作品仍是全然的中国式水墨表达,其感人之处与表现形式的关系越来越小,而与水墨文化传统中“游心物外”的智慧更加息息相通。应该说,这是陆春涛对东方哲学传统的全面“回归”,陆春涛 “以心情入水墨”这一理念在他的“荷塘”系列中得到了最完整的表述,他终于描绘出了一个能让灵魂有效躲避消费主义和景观社会侵扰的诗意居所。他灵活地化解了我们直面现实人生时的困惑,也启发了我们修复尘世创伤的路径。在我们这个从本质上说架上绘画无法和日新月异的影视文化相抗衡的时代,陆春涛终于在以机械复制和重复为特点的当代“文化工业”鞭长莫及的地方,为他的水墨性绘画成功地找到了自己的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