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14版:新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8年10月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4 >>现代快报网
徽州古村一夜

  □李根萍

  时光抚过千年古村西递沧桑的粉墙黛瓦,诉说着徽州的乡土、文化、人伦和历史。

  一直不明白,古村墙体明明是白色,甚至旧得有些发黑,为什么文人和艺术家都喜欢称之为粉墙黛瓦呢?

  直到傍晚时分,袅袅烟云散漫开来,西沉的阳光洒满了西递整个村落,我这才惊讶地发现,村落所有的墙都开始慢慢变成粉色,淡淡的粉,太阳越来越低,那粉也越来越深,直到整个村落都变成粉色,温柔,暖和,绚丽,恰似一幅油画。

  恍然明白,粉墙黛瓦或许就是这样来的。

  盛夏时节,酷暑难耐,我来到西递,在古村逗留两天。

  西递始建于北宋皇佑年间,发展于明朝景泰中叶,鼎盛于清朝初期,至今已960余年历史。东西长700米,南北宽300米,居民300余户,人口一千多。因村边有水西流,又因古有递送邮件的驿站,故而得名“西递”,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

  晚饭时分,炊烟袅袅,村里人在灶间做饭,蒸腊肉,这可是我最为熟悉的味道,是家乡的香味。

  路边门口翠绿的瓜架下,几个老乡围桌而坐,吃着徽州土菜,喝着米酒,也有一盘腊肉,顿时让我味蕾苏醒,真想迎上去坐下来,尝块腊肉,品口喷香的酒。友人告诉我,要是真的冒昧上桌,村里人好客,是不会拒绝的。

  饭桌后面,是一幢满是历史味道的老宅子。房间的厢房雕刻精美的门簪,木雕窗棂散发着古意。

  漫步在狭窄的青石板路上,巷子两旁的古建筑淡雅朴素,错落有致,穿越时光隧道,仿佛置身于明、清时代,迎面不时可碰见坐在轿子里摇头晃脑的官员,或是中举回来的秀才,抑或是骑马赶路的邮差……对视一下,各自走开。

  喧闹一天,古村静了下来,没有叫卖声、没有车马声,唯有游人的脚步声、溪水的潺潺声,人和自然在这里达到了和谐、相融。村民们对我这样的游客既没有诗人陶渊明笔下那样热情好客,但也没有丝毫的敌意,也许是习以为常了,他们该干什么干什么。

  夜色渐渐笼罩下来,我沿着幽深的青石板小巷漫步,弯弯曲曲的街巷,一串串红灯笼挂在檐下。街角一家酒店,上面挂着木牌,写着:借问客从何处来?在此歇歇脚!透过窗户发现,白天来此写生的学生,此时也搁下笔,扔下画板,坐在临窗处,点两个菜,要几听啤酒,一边轻声细语对饮,一边构思明天的作品。

  推开民宿家油漆斑驳的门,主人正在生火做饭,徽菜的香味扑鼻而来。今晚这幢古宅就是我的家。

  晚饭后,忽然变天起风,有雷声从古村上空滚过,雨水随即打在瓦上,敲出极美的声音,如宫中的音乐,极有韵味。四水归堂,雨水顺着四面倾斜的屋檐,最后全都流入堂前,这正是徽州文化传承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

  入夜,雨点从木格子窗飘进来,飘在脸上,清凉的,不由心生欢喜。伴着雨声入眠,睡得很香,一夜无梦。直到早晨窗外的捣衣声把我唤醒,此时天光已大亮。

  村里巷子昨晚雨洗过后,清新宜人,处处有草木气息,是村外山野吹来的。沿途斑驳的白墙青瓦,静谧、安宁。出村,漫步田间小路,戴斗笠的村民策牛扶犁,牧童骑在牛背在溪边行走,鸟儿在树上啁啾,虫儿在水边轻吟。

  坐在溪边的石凳上,陡然想起一首老歌:山水之间,何时再相见,亲爱的你,带着我归去……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