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10版:核心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8年9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中科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闵乃本逝世
大师驾鹤西去,“闵乃本星”仍闪耀天际

  9月16日17时36分,著名晶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闵乃本于南京逝世,享年83岁。9月17日,闵乃本院士治丧委员会发布讣告,南大物理学院官网也变成肃穆的黑白色,深切悼念闵院士。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舒越

  闵乃本

  闵乃本院士于1955年进入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1959年7月毕业并留校任教,1984年8月特批为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曾任国家人工晶体联合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国家攀登计划和国家973计划光电功能材料首席科学家等重要职务。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3年,由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国际编号为199953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闵乃本星”。

  付出大半生,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上世纪50年代末,闵院士在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冯端教授的带领下,“闯入”了当时国内尚是空白的晶体缺陷研究领域。1982年,他的41万字专著《晶体生长的物理基础》问世,成为当时国际上第一本全面论述晶体生长的理论专著。

  1983年,闵院士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期间,美国晶体生长协会副主席罗森伯格教授主动提出要与他签订10年工作合同,让他留在美国研究,他却毅然踏上了归国之路。回国后,闵院士创新地将超晶格的概念由半导体推广到介电体,发现了一系列新颖的现象与效应,从此在光电子学和声电子学领域开拓了一条发展新材料与新器件的道路。

  在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闵院士领衔完成的《介电体超晶格材料的设计、制备、性能和应用》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这也是自1999年国家奖励制度改革以来内地高校独立完成的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通过将近20年的努力,闵院士使这类材料从冷门变成国际热门领域。目前,“介电体超晶格”材料如用于制造医用激光器,既可查病灶,又可用于治病,医用前景广阔。

  始终在科研第一线,常把“吃亏是福”挂在嘴边

  从教半个多世纪,他始终工作在科研第一线,不仅获得了中国自然科学领域的最高荣誉,更成为当代知识分子的楷模。

  闵院士对弟子的要求很高,再三强调科学研究必须严谨。据闵院士第三代弟子、南大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教授卢明辉回忆,院士生前最经典的语句之一就是告诫青年:“科学的客观规律决定科研本身必然与急功近利相悖,科研成果要从长期的探索实验中来、也要最终接受实践检验,这些都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没有这样的认识,青年科技工作者不可能把‘冷板凳’坐上十几年,也不会真正有所成就。”

  卢明辉告诉记者,最让人钦佩的是,尽管闵院士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他始终没有忘本,“科研道路有时难免遇到阻力,但我从来没有见老师争过任何荣誉,‘吃亏是福’这四个字他常常挂在嘴边。”

  重视教育,不遗余力提携后辈

  “我的科研方向是闵院士建议规划的。”卢明辉说,让他印象最深的是,2007年,他即将博士毕业,正是闵院士研究团队的一员。当媒体得知院士获得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纷纷来采访他。院士却执意要记者带上卢明辉一起参与采访。闵院士生前曾对学生们说:“你们做出来的工作首先是你们自己的工作,而不是我的工作。你们应该排在我前面。”

  闵院士对每一位取得科研成果的年轻人莫不如此。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