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Y6版:艺+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8年9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4 >>现代快报网
《白云无门·乐泉谈书道》之五十七
“闲聊·无意于佳”
  乐泉书法作品

  前几年,老友程大利先生邀我去国家画院,看他的画展。我随着他转了一大圈。闲聊中,仔细拜读了这一批近作,真为其晚年求变求新的执著精神深深打动。大利先生笔下的江山伟岸磅礴,起伏跌宕。笔墨贴附于山水,又游离于山水之外,俱从内心流出,见笔见性,或满衬或疏宕,打散法度,随处构造,虚实有致,无处不见其用心之极,用意之深,令人感同身受。他的画皆从写生得来,他把山川融进心里,带进画室,传神于笔下,是位从大山中走出来的画家,虽早已年过七旬,却依然激情焕发,从未懈怠!当然,大利先生亦是一位才情横溢的作家,艺术批评家。其极富哲思而又清新怡人的文笔,随处散发出优雅而生动的文化气息与满腹的人文情怀。观大利先生的画,引起内心的思考。

  在回南京的途中曾想,当下真正意义上的文人画已不多见,而有些画家画,总觉其中似乎缺少了一种类似“神性”的东西:笔墨之外的散宕,率性雄阔的笔姿,构图中大起大落的起伏对比,率意从容的“意外”情结,这是从表现手法上看,若从意境、诗心方面来看,一眼望去便能见“底”。如此再看,笔姿虽然纷披从容,却显得“腔调”一致,笔墨中的“个性”变化,往往被“共性”的俗念淹没。经验的积累、惯性的思维意识与用笔,无形中束缚了画家的手脚,根深蒂固的画法、用笔,渐渐形成某种习惯“套路”。中国绘画中的笔墨、线性,是骨法用笔的关键,这与书法原为一体,书不高,画亦难雅。而神性的挥洒,体现着绘者的才情与性灵,这又与文人的诗心不可分割。古人云:“书”不可俗,唯俗病难医也。文化品位与生活情趣的陶冶,决定了画品的雅俗。读书与生活,对于为艺者,是不可或缺的“供养”,是笔下生辉的源泉。

  现实中所学、所传皆为“死法”,入之愈久,迷之愈深。如何“放下”,如何“解脱”?既然不可解脱,又如何得以“新生”!“岩壑迥然奈俗眼,经伦有道失天真。云山原是尘中境,脱手无心烂熳人。”(丙申京华归返途中致大利先生)

  记得有一年,在上博馆观赏徐渭杂花长卷图轴,笔墨一派天真率性,画笔随处,得“意”而忘形,此时,笔下的“形”已化为意相中的“影”,诗心勃动,酸甜苦辣,磊落生辉。“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徐渭题画葡萄)画者之精神风骨,傲然若见。笔墨、心境、才情化为一体,传神还魂仅在刹那。

  在北京国家博物馆观赏李可染先生画作,尤其欣赏其笔下的牛与牧童,笔墨厚重,却意在轻灵,用笔滞、拙、生、辣,金石元气,隐约其内。其为“慢写意”,虽略有刻画之嫌,却亦可爱生动,情趣、墨趣互为生发,耐人寻味。可染先生的“漫写”,与青藤之“大写”,形成强烈对照。绘心如此之奇妙,令人不可思议。

  古帖不临失梦久,

  闲人似我眼迷俗。

  孤桐百尺遮云半,

  春点疏梅雨后殊。

  ——观画有感,致文祥先生共勉。

  乐泉

  号拓园,万千莲花斋。1950年生于南京。系中国文联·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首批研究员、中国书协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九三学社社员、主持拓园书道雅集。先后应邀在中国美术馆、北京今日美术馆、上海美术馆、河南省美术馆举办个人书画艺术展览。出版有《乐泉书法集》《当代书法家精品集——乐泉卷》《中国名画家精品集——乐泉卷》《当代画坛六人之约》《白云无门——乐泉谈书道》等多种专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