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上午,在江苏人民广播电台演播厅,一捧鲜花、一个拥抱、一声感谢,让来自扬州市宝应县的女教师乔爱云热泪盈眶。来自河北沧州的医生张福霞专程来到南京,参加江苏省红十字会、江苏省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主办的“见字如晤·以爱髓行——江苏省造血干细胞捐献书信分享会”活动,感谢乔爱云六年前的捐髓救命之恩。这让身为老师的乔爱云收到了最好的节日礼物。
艾红涛 臧晓松
乔爱云是宝应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她主要的教学任务就是照顾7个智障孩子,平时热心公益,2006年成为中华骨髓库的志愿者。2012年3月,她接到扬州红十字会的通知,她与一名白血病患者初试匹配成功。乔爱云觉得,能救人一命,这是自己的幸运。当年6月12日,她成为江苏省分库第254例成功捐献者。
按照国际惯例和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明文规定,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中的供患者双方一年内不能见面,即使一年之后,他们想要见面,也必须在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国家管理中心即总库的安排下,才能谨慎地让双方接触。这是不能随意打破的原则。
接受乔爱云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是河北省沧州市的一位女医生,名叫张福霞。她身体康复后,感恩之情与日俱增,委托红十字会转给捐献方5000元感谢金,但不久就被退了回来。
“我是自愿捐献骨髓的,这个钱我怎么能收呢?”虽未谋面,也不许见面,但乔爱云的理由很简单。
2015年的教师节前,乔爱云收到红十字会转来的一封“匿名信”。信中这样写道:“亲爱的姐姐:感谢您为我捐献造血干细胞,病情已经好转。我今年37岁,儿子9岁,我的丈夫也是一名教师。在教师节到来之际,一封信表达对救命之恩的感谢……”
针对造血干细胞捐献双方不能见面的“国际惯例”,省红十字会、省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创新“鸿雁传书”,在“过滤”掉姓名、住址、单位等要素后,让双方书信往来。
“见字如晤·以爱髓行”的书信分享会现场,朗读了宝应教师乔爱云和沧州医生张福霞多年的往来书信,并破例让她俩在活动现场相会。
6年前的一场造血干细胞捐献,让她们的身体内流淌着相同的血液,成就了这对“姐妹”情缘。看到对方回归健康生活,乔老师激动地说:“对我来说,这是最好的教师节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