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读品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8年9月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4 >>现代快报网
一线记者舒晋瑜:深度对话茅奖作家
  《深度对话茅奖作家》
  舒晋瑜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年1月

  《深度对话茅奖作家》是著名记者舒晋瑜追踪采访三十一位茅奖获得者的访谈录。从对首届茅奖获得者之一的李国文的访谈,到第九届茅奖获得者格非、王蒙、金宇澄、李佩甫、苏童等作家。书中还收录了作者对历届茅奖评委的访谈,以人为本,将茅奖作为切入点,从评奖与得奖两个角度透析中国文人与文学界,为中国文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呈现当代文学的心灵地图。

  

  现代快报记者 陈曦

  长篇崛起的一份档案

  书中舒晋瑜采访了16位中国当代顶级作家,包括文坛领袖王蒙,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还有苏童、毕飞宇、迟子建、贾平凹、韩少功,以及写过最长的长篇的张炜,等等。

  面对舒晋瑜,有人说了自己初入文坛的青涩——莫言的处女作,是在一个叫《莲池》的刊物上发表的;苏童上大学时,意识到自己的写作能力,苦恼的是没有一个刊物发表作品给以佐证;三十几年前,王安忆在北京参加了文学讲习所(后来的鲁迅文学院)学习,一天在教室里写东西,遇到一个字不会写,转身问陈世旭:“兔崽子的‘崽’字怎么写?”越过几排桌椅,远处的莫伸插嘴说:“安忆也要用这样粗鲁的字吗?”

  有人说了心头的纠结——韩少功说:“我不赞成王蒙先生的有些看法,但一直尊敬他,甚至崇拜他。他在回忆录中说我否定王朔,那是他记错了。我主持《天涯》杂志,还以头条位置发表过王朔的文章,一直欣赏他的才华,只是说他杀伤力很强,但建设性不够……”

  更多的,还是说了自己写作的秘诀——苏童的写作,一直有种神秘性。他认为,题材并不重要。普通人有两只手,一个有野心的作家要尽量长出第三只手——利用你拥有的生活信息创造第三只手。王安忆这些年声望越来越高,但她从不信笔成文,她最深的体验是:“我落笔很慎重,尽量不让自己受挫,受挫就等于白费,自信心会下降。长时间写作特别需要自信,所以我非常谨慎。”然而,几乎所有的写作者,最该警惕的,还应当是韩少功这样的告诫:“中国作家千万不能吹牛,即便你打过仗、住过牢、下过乡、失过恋,也不一定是经验资源的富翁。倒是应该经常警惕一下,自己的经验记忆是怎么形成的?是不是被流行偏见悄悄篡改了?是不是自欺欺人的假货?”

  据著名作家、山西省作协主席韩石山观察,这16位采访对象中,很有几位,“绝不是什么善茬儿”,不过当他们面对舒晋瑜时,都一吐情愫、有一说一。还有几位,“口才实在不敢恭维”,但舒晋瑜的本事,在于她整合文字的功夫,“若不加整合,必然成了个大杂烩。”

  著名评论家白烨说:“如今,作者访谈一类的文章比比皆是,但像舒晋瑜这样以茅奖作家为对象,既有深度又有味道的,实属凤毛麟角。而且,在经典的作家作品不断被各种流行读物遮蔽的情况下,舒晋瑜的文学访谈,不断向人们报告着最新的文坛动向、重要的作家作品信息,其意义不可小觑。因此,说它是当下文学的活动窗口,是极为恰当的,说它是长篇崛起的一份档案,也是名副其实的。”

  一线记者舒晋瑜

  著名作家、茅奖获得者,同时也是舒晋瑜的采访对象毕飞宇说,现在的一些年轻记者采访前往往疏于做功课,他举了个例子,2005年他刚刚出版长篇小说《平原》,接受一个年轻记者的采访,才刚落座,对方就提了一个“合理化”要求:“你先把故事梗概说一遍好吗?”

  但舒晋瑜留给他最深的印象就是文本阅读。“舒晋瑜采访我的时候桌面上通常很干净,就一个笔记本电脑,偶尔也做笔录。然后,她就和我聊起来了。她也不怎么发问,就是聊。她的话题往往起始于文本内部的某个细节——这其实也是一个提示,你的文本我可是细读了。”

  从1993年入行,舒晋瑜已经做了25年记者。她一直在一线。在毕飞宇看来,这很不容易。“在中国,能够始终在一线做记者的其实不多,做到一定的年纪,各方面都成熟了,就被调走了或者转行了。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的记者永远年轻。我在国外的时候,看到的情况却不是这样,那里的记者都偏于年长。我想说的是,做什么都需要积累,记者也一样需要。”

  舒晋瑜对作家、对作品的关怀是自然流露的,是毫无功利的,是至真至诚的。好的记者不一定非要有善辩的口才或过人的智慧,但一定要具备博大的胸怀和体贴之情。正因为此,舒晋瑜的提问亲切平和又直抵要核,总能不知不觉地激发你谈话的兴致。

  ——文化部原部长、著名作家 王蒙

  

  舒晋瑜是一位兼具经验与学养的提问者,她的茅奖访谈在各抒己见、众声喧哗中呈现了这项中国最重要文学奖的繁复面相。由此,这部书成为当代文学史的重要旁证。

  ——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评论家 李敬泽

  

  晋瑜是最好的访谈记者之一,面对她认真执着的敬业精神,面对她体贴、真诚和细致的访问,大概每一个受访者都会和盘托出。专访中所涉及的问题,既是当代文学界的热点,又是大家比较关注的焦点,蕴涵了深刻的文学思想,无疑是文学理论的一大宝贵财富。

  ——北大中文系主任、著名评论家 陈晓明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