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Y4版:艺+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8年9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笔走自然 气纳万象
——我的山水画写生、创作感悟
  《青峰涌翠》
  《侗寨情韵》
  《林高纳远风》
  《江南清风满翠林》
  《山居图》

  □陈曦

  从艺术院校毕业后,我主要从事山水画创作。在近二十年的艺术创作历程中,我深切体会到,艺术创作是个十分艰辛和漫长的过程,同时也是游走在自然和心灵之间,不断创造和超越新的精神境界的愉悦的过程。我曾先后在中国美术学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学习深造,山水画的最早启蒙应是从探索浙派山水画开始。

  浙派山水画自南宋马远、夏圭发祥,元代黄公望、王蒙诸大师推向高峰。至明代戴进,因注重生活、外师造化而成就中国美术史上之流派,风行一时。而后代代相传,名家林立。他们注重笔墨、风格纵放,他们承接开合布阵、淡彩和墨,他们强调气韵、以诗为涵。为追求这一流派古朴、自然和极其高远的境界,我始终坚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力求创新。为达到这一目标,没有捷径可走,那就是刻苦学习,积蓄涵养,并坚持到大自然中去发现和感悟。

  中国历史上那些有创造性的画家,在诗、书、印,甚至琴、棋、鉴赏等方面无一不精,他们文学修养深厚,画外过硬,所以作品能够超凡脱俗。中国画的传统是综合的、系统的知识积累,不只是单纯的作画手法、技术的临摹,而是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建立属于自己的艺术高地。要达到此目标,中国画作家要有一定的“国学底蕴”,要静下心来对传统文化进行思考。《礼记·中庸》写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笃行之。”讲出了做学问以及行诸实践的道理和方法,值得我们记取。

  山水画所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天人合一。山水画的创作写生不是照相式的写物,而是要通过画家对山、水、树木的认识、研究,找出最具有个性的艺术语言,以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寻求如何用新的技法(艺术语言或符号)使画面呈现既有新法又有新意的艺术品。这当中既检验画家能否灵活运用传统技法,同时又考验画家是否具有敏锐的眼光,以及思辨的能力去进行创造。由此说,我在创作实践中追求“纯粹不杂”,不过早地定型为某一种风格,重视对经典之作的临摹研究,但更重视走进大自然去实际写生。画家写生也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我每次写生前,都要安心调养自己一段时间,尽量排除一切杂念,使心境在短时间内形成“真空”。古人云:“澄怀方可观道。”动笔写生前精心观察物象,筛选和统合物象,最大限度地去寻找完全属于自己所钟情的、独特的物象。而独特的观察方法则是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来造就的,从而先知后识,厚积薄发,日积月累慢慢修炼而成就的。良好的修养和平静的心态,才能培养出与众不同的“火眼金睛”。石涛所述的“搜尽奇峰打草稿”贵在一个“搜”字,这个“搜”字代表他特别的修养、特别的心态所产生出来的特别的认识与特别的方法。

  我们写生时常常带着潜意识中传统的观察方法,用别人的符号和自己以前固有的思维习惯去观察生活和表现生活,将对生活的认识概念化,格式化,缺少了对自然生活的尊重和理解,更谈不上对自然的认识和创造了,其作品也只能是“拘于见闻,墨守陈言,门区户别不出樊篱的能品”(黄宾虹语)。所以说观察生活的方式方法是一种能力的培养,它决定着一个画家艺术生命的成败,在精心观察生活、认识自然的同时,将其所观察到的物象要进行排除和分类及综合,进而进行更多的提炼和升华。培根说:“艺术是人与人相乘的大自然。”深刻说明了源自大自然的艺术创造不仅是大自然的客观反映,而且是人与自然、社会的广泛联系滋生出来的特殊形态,因此凡上乘的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的情感宣泄,欣赏者的寄情载体。大自然缔造了人,而人通过艺术创造又呈现了超越大自然的更高的精神境界。也如巴尔扎克所说:“最高的艺术是要把观念纳入形象。一个字应包含无数的思想,一个画面要概括整套的哲理。”

  实践中我体会到从事山水画创作要读懂两本书:一本是传统文化这本书, 一本是千姿百态,变化无穷的大自然这本书。前者重在打好基础,后者重于实践得真知。写生就是画家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过程中认识事物,搜尽奇峰,培养悟道能力,寻求新法和走向艺术高峰的实践过程。

  浙派山水多“江南水墨”。我的作品主要以江南山水为题材,早期的作品皆为水墨,有浓、淡、干三种不同墨法的作品,山形枯瘦奇特,石多树少,空间怪异,境界荒寒,与草木葱茏的江南山水迥然不同,景色是幻想的,气息是南派的,画法与风格,并非模仿前人,没有西画的痕迹,也不同于流行样式。近期作品集中体现江南山水,采用对景落墨的方式写生。这完全改变了前一阶段作品奇幻、孤峭和冷逸的特征,使作品变得真实、具体、生动。在具体创作上,其一,在题材上,山水、人物,兼善并长,能突破陈习,根据造境的需要,题材变化多样;其二,在笔法、用墨和用色上丰富多样,使勾、勒、点、晕、染等交施互用,刚柔相济。呈现波折抑扬的灵活变化,外呈轻快秀逸,内涵筋骨,迟而不涩,巧而不博,劲凝有力,同时兼容宋人的工致,元人的秀逸,形成松秀、灵巧、率意、遒劲的基本笔性。用墨上,枯润相生,丰富了墨色的层次。画面既有空间的望远之境,又有墨韵的韵律感;其三,就画面总体而言,注意意境的创造,善于表达自己喜闻乐见的场景及“脱尘”的理想,呈现了守贫乐道的价值取向。比如我笔下有表现王琪《望江南/忆江南》中“江南雨,风送满长川”意境的《江南烟雨》《溪山疏雨图》;有表现韩琮《晚春江晴寄友人》“晚日低霞绮, 晴山远画眉”意境的《林高纳远风》《晚山晴更好》《云水禅心图》;有表现常建《宿王昌龄隐居》中“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意境的《青峰涌翠》;表现祖咏《终南望余雪》中“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意境的《冬韵》等,都可谓洒脱、认真、不苟,重视细致深入地体察自然和社会生活,掌握了坚实的应物象形的能力和多变善化的技能,突出意境和心灵表达的作品。

  实践证明,一种艺术模式定型太久,不仅束缚了创作者,也影响了欣赏者的接受习惯,这就大大限制了画家表现力的充分发挥,限制了画家修改与生俱来的鲜活表达。而对景落墨首要的不是技巧,而是心灵表达。正如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那四个字,叫做“心手相忘”,这手是指手上熟悉的技巧,心指强烈的心灵表达欲望。也就是说,绘画要全神贯注于心灵的张扬与重视,不必斤斤计较于技巧本身,唯此才能达到笔走自然、气纳万象的艺术境界。这正是巴金所说“最高的艺术境界是无技巧”。

  陈曦

  1978年出生于江苏东台。盐城市书画院副院长,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员,国家二级美术师,盐城印社理事。曾就读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设计艺术系,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画专业),及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研究生课程班。师从何加林、满维起等教授。创作领域涉及中国画、书法、篆刻、摄影,作品多次在省、市展览活动中参展获奖,多次直接参与全市书法、美术、摄影展览活动的策划和组织工作。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