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报讯(记者 胡玉梅 见习记者 阿里亚)你能想象吗?1亿年前的小昆虫为避免被吃掉,自带收纳伪装物的“小篮筐”到处飞行,这一场景被永久记录了下来。近日,中、意、美三国科研人员合作研究,在36枚缅甸琥珀中发现了有伪装行为的蛉类幼虫,将蛉类幼虫的伪装行为追溯到了一亿年前。该研究成果于8月22日在线发表于英国《自然》杂志子刊《自然通讯》上。
“伪装主要是防止被捕食,其次是方便它们捕食其他小虫子。”参与该研究的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博告诉现代快报记者。
王博介绍说,最新发现的蛉类幼虫伪装行为属于覆物行为,是昆虫伪装术中最奇特、最复杂的一类,即主动利用环境中的各种材料遮盖体躯,包括砂粒、土壤尘粒、各类植物碎屑、碳化的植物茎秆碎片等。小昆虫这个令人叹为观止的伪装技能得益于它背部有一层特别的软毛,能分泌黏液方便“穿戴”伪装物。现代快报记者从专家提供的照片中看到,伪装后的小昆虫就像使出藏匿神功的变色龙一般,根本看不出原来的模样,完美地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据介绍,本次研究结合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新收集的琥珀化石,对缅甸琥珀中蛉类幼虫进行深入研究,发现了它们的伪装行为。这些昆虫分别是蚁蛉、蝶蛉和南京人熟悉的、常常被误认成小蜻蜓的草蛉。生活在1亿年前的这些远古昆虫,面临蚂蚁、蜥蜴、鸟类、哺乳类动物的追捕,想方设法进行伪装,伪装的代价很高,不仅要花很长时间寻找用于伪装的碎屑,还要背着这些碎屑费劲地前行。想想为了活着,真是尝尽苦头。不过捕食压力不大的时候,它们也不会费心思伪装,而是自由裸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