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读品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8年8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鲁奖作品《时间的压力》
窥见中国散文的胸襟
  《时间的压力》
  夏立君
  译林出版社
  2017年12月
  扫码看视频

  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日前揭晓,江苏文坛迎来大丰收。除三位江苏作家朱辉、胡弦、王尧获奖之外,《钟山》杂志也因有三篇首发作品获奖引来强烈关注。其中,荣获鲁奖散文杂文奖的夏立君系列散文《时间的压力》在《钟山》首发后,去年12月由译林出版社结集出版。

  综观现当代文学,中国散文走过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作家毛姆说:“要把散文写好,有赖于好的教养。有人说过,好的散文应该像斯文人的谈吐。”如此看来,《时间的压力》给了我们一个窥见作者的机会。当然,从中能窥见的还有中国散文的胸襟。

  

  现代快报记者 王凡

  1

  在文坛,日照作家夏立君的名字并不响亮,但为了文学理想,他沉潜已久。

  夏立君出生于1962年,任中学语文教师十余年,入媒体近二十年。自少年时代即有作家梦,不过创作一直处于业余状态。五十岁开始专业读写,《时间的压力》是这五六年的潜心之作,解读了从先秦伟大诗人屈原至明末少年英雄夏完淳九位有代表性的古代文人。

  2013年,《钟山》杂志社收到了夏立君的第一篇来稿,系统的知识储备、卓越的哲思能力,开阔的历史感、锐利的想象力,让主编贾梦玮和编辑满怀欣喜。此后,《钟山》在2016年第3期、2017年第5期两次以头条加编者按的方式隆重推出《时间的压力》系列散文,同名散文集2017年12月由译林出版社出版。

  究竟什么是“时间的压力”?夏立君说道:“消逝的时光形成历史,现实又可视为历史的延伸与成长。时间的压力也就是生存或存在压力。每个人只能生活在时间或时空的一个节点上。越是不肯敷衍此生的人,越珍视时间,越易感觉到时间的压力。古今同理同情。”

  夏立君将旧作《一个人的仪式》置于卷首,交代了多年来埋头读写古人的“远因”。该文记录了一个半老男人,为三百年前的天才英雄少年夏完淳热泪长流这一“人生中的非常事件”,足见作者的赤子之心。而这种将自己投身于历史长河之中反观自身的勇气,也赢得了评论家们的盛誉,鲁奖散文杂文奖评委、作家穆涛就称赞夏立君试图开凿出传统与今天的“人文栈道”。

  “我在一个时空节点,古人在另一个时空节点。靠什么打通这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时间距离?只能是共通的人性。王羲之说‘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这是把过去、现在、未来看作一个‘时间单元’了,这里包含着极苍茫的人性洞察。反省、警鉴是古史传统。对待历史,反省缺失是危险的。一个人如果对自己是一种完全无反省的状态,必入困顿之境。”夏立君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这是他与古人对话的初衷。

  2

  《钟山》主编贾梦玮作为“伯乐”,相中的是夏立君历史散文所散发的气质。而这种气质,是中国散文气质的一种承继。如贾梦玮所说,散文创作看上去溪水四溢、万紫千红,实则少有黄钟大吕、惊涛拍岸。与历史有关的散文创作,似乎往往倾向于宏大。但这宏大不应是架子上的口气的宏大,应是精神本质的宏大。“中国散文的胸襟,从一开始就是伟岸的、恣肆的、浑厚的。在先秦诸子那里,在司马迁那里,散文里所呈现的,就是宇宙,就是苍茫又细腻的人心。”

  江苏省作协副主席、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奖评奖委员会委员汪政表示,追溯中国散文的历史,不能忘记传统。中国古典散文起源于先秦,春秋战国时期散文走向成熟,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景象,如历史散文《左传》《国语》《战国策》,诸子散文《论语》《墨子》《孟子》《庄子》等。到了两汉时期,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成为了历史散文的典范。之后,唐宋散文,包括明清的小品文,都是中国文学史中的宝贵遗产。新散文是从五四时期开始的,鲁迅、周作人、朱自清等名家辈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杨朔、刘白羽、秦牧、巴金、冰心等作家,又掀起了散文的一个高潮。改革开放以后,散文又经历了向五四散文的一个回归。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大散文、文化散文、美文概念的提出,散文写作的疆域被拓宽,这实际上是一个对散文值得肯定的贡献。

  汪政说,从90年代末到新世纪以来,纪实散文、非虚构写作,又掀起了散文写作一个新的浪潮。好多散文家,包括其他领域的学者,历史学家、植物学家、文化学者、社会学家都涉足了散文,再次拓宽了散文的疆域,使得散文这样一个文体,更能准确、全面、深入地反映社会。汪政

  特别强调,“非虚构写作”这一散文写作潮流的兴起,是散文的一个重要出口,例如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的非虚构作品,从大的角度来说,也属于散文。“非虚构写作”无论是面对历史还是现实,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现场直击式的“介入性”写作姿态。因此,汪政特别赞赏《时间的压力》所具备的非虚构写作的“现场感”,称作者把历史的研究与现场的行走和勘探结合了起来。

  3

  “事实上,历史、故乡和那些幽深的内心体验,都是潜藏在散文写作下面的经典母题,无数的作家都在书写,但未必每个作家都有由此向下扎根的心力和深情,因此,无论从哪里出发,我们最终在散文中窥见的还是作家这个人——散文后面站立的人是否健旺、深邃、阔大,将直接决定散文写作的基本品质。”谈及散文创作,作家谢有顺的一席话观点鲜明,散文能否打动读者,是作者这个人的品质所决定的。《时间的压力》所具有的哲思境界、人性深度,显然也是作者个性与文化素养的综合表达。

  夏立君告诉记者,起初,他选择近二十位自先秦至明清的代表性人物,拟每人写一文,原计划三个月左右读写一人,可是实际每写一人皆耗时半年甚至更久。陷入较深惶惑时,他会扩大阅读思考范围,想一想要吃透这个人物到底还该读些什么。“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及论文《人,诗意地栖居》对我解读陶渊明等古人,福柯《不正常的人》对我解读李斯、商鞅等古人,阿德勒、费洛姆等人的心理学著作对解读李白等古人,都有大帮助。没有现代哲学、心理学的映照,我的解读难以完成。”夏立君说。

  “他的根扎得多深啊。这等功夫,谁人能下?‘大树气象’绝不可能靠捷径靠取巧而生成。”作家梁衡对他的钻研精神评论道。

  荣获鲁奖之后,夏立君被媒体围绕,但他保持着理智和清醒:“我创作成就不高,获鲁奖感觉相当意外。获奖不会对我生活有什么改变,但对我写作心态会有影响:写出更好的作品,对得住鲁迅精神,对得住这个奖。今后的时间里,会有一种独特的压力。我想,一位中国作家,当他要写点什么的时候,重温一下鲁迅,或至少想一想鲁迅,起码能使作品免于过分媚欲与浅薄。”

  至于接下来的计划,夏立君说他需要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将历史人物散文写作停下来。因为写作计划虽未完成,但所费时间已经超过了他的规划。大多数作家创作黄金期大约在30-60岁,他幻想中的黄金期只能确定在50-65岁或70岁。对这块时间怎样进行分配使用,他不能掉以轻心。夏立君笑道:“我这样哄自己:要由谋生的初级阶段进到谋人生价值的高级阶段了。要不忘初衷。自我幻想中,文学雄心里,感觉‘文学青年’尚在顾盼自雄呢,‘幽燕老将’竟亦开始蠢蠢欲动了。”

  声音

  《时间的压力》给了我强烈持久的阅读体验。它干净利索,剥皮见骨,时有水落石出之效,通情又达理,读来简捷畅快,而又时时让人警醒,颇费思量。他用人性的眼光,把一个历史人物当人看,而不是当作历史的符号。他用人性的尺度是去平视古人、理解古人、体贴古人,把他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进行理解,进行文学的表达,他的散文达到了历史和文学双重的真实。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也是实至名归的。作者获奖以后,他给我发过一个短信,就两句话:“乡巴佬获奖了,梦玮拔我于泥土”,这是作家对我们编辑的一个肯定。

  ——贾梦玮(《钟山》主编)

  译林出版社之前是做外国文学、外国人文社科类多,现在国家强调原创,所以我们在文学原创这一块先起步,这本书是我们成立原创中心的第一本书。我们也没有想到它会得鲁奖。这部作品出来后,对译林搞原创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作品出了书之后,它的传播力可能更广,保存价值会更大一些。得鲁奖以后,这个书的影响力也会更大。这本书确实写得非常好,我是从头到尾看的。应该说不是针对一般浅阅读的读者去写作的,对历史、历史人物感兴趣的读者,要静下心来才能认认真真去读这个书。

  ——顾爱彬(译林出版社社长)

  这是一部向中国传统文化致敬的作品。作者下了很大的工夫,对中国的文化、历史,研究、积累很深。这是一部有情怀的作品,作者把个人的思考、见解融进去。他不仅仅是纸上的写作,他同时也是一个现场的写作,把对历史的研究和现场的行走结合在一起,不仅仅是资料上的探索,更重要的是对历史的遗迹进行了现场的勘探,这是这部历史散文的一大特点。写历史散文的时候,容易被历史语言同化,他没有,他在散文的语言和文体上都是有所创新的,所以我是隆重推荐。

  ——汪政(江苏省作协副主席、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奖评奖委员会委员)

  夏立君

  1962年生于山东沂南县,曾任中学教师十余年,曾赴新疆喀什支边三年。现为日照日报社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协全委、日照市作家协会主席。1980年代始发作品。发表《天堂里的牛栏》《草民康熙》等十多万字小说。出版文集《心中的风景》《时间之箭》《时间的压力》等。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