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17版:南京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8年8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3 上一篇 >>现代快报网
北宋丝绸重回长干里
专家揭开丝绸水下千年不腐的秘密
  丝织品上的墨迹非常清晰

  8月7日,“重回长干里——大报恩寺遗址出土宋代丝绸展”在南京举办。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此次展出的58件珍贵丝绸,都是2007年对大报恩寺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在长干寺地宫出土的宋代丝绸。经过多年修复,这些丝绸重回南京展出。

  展出的丝织品大多是方块状,呈土黄色或褐色,多为巾帕、袋囊、包袱布、织带,用来包裹供养器物的。策展人张岩介绍,这些物品都是当年佛教信众为建长干寺捐赠的用品。人们在包袱布里装上铜钱、宝石、香料等供养器物后,将四角扎成结,供奉到长干寺。

  “这些丝织品出土前,是泡在水里的。而北宋时期的衣服染料多是植物染料,多年在水底冲刷,颜色早就没了。”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助理周旸介绍,现在大家看到的丝织品在颜色、光泽上与刚出土时无异。而它们原本是什么颜色,现在很难得知。

  据考证,这批丝织品都是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到四年间(公元1010-1011年间)的文物,距今有一千多年。怎么会在水里保存到现在呢?“这批文物是在6.75米深的地下和密封程度极好的铁函中被发现的。长干寺地宫铁函在瘗(yì)藏过程中形成独特的饱水环境,将空气、细菌隔绝,函内长期保持稳定状态,使这批丝织珍品得以保存千年。”周旸说,有句话叫“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就半年”。丝绸长期在水里,只要不去动它,是可以保存下来的。

  虽然保存得很好,但经历千年,部分出土丝绸已有破损迹象。出土后,保存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2009年,南京市博物馆将纺织品文物委托给中国丝绸博物馆,进行整体修复及研究。

  周旸介绍,千年前人们虔诚地许愿,打好一个个包袱,这个结很难打开,而且保存在水中,外有各种污染物,内有香料的凝结物固结。如何打开这些纺织品,成了难题。为此,中国丝绸博物馆成立了研究小组,采用三维视频显微镜、多光谱检测、CT扫描分析等对织物的组织结构、墨书文字、污染物、包裹内部情况等进行分析,花了4年时间才解决这个问题。

  “皇帝万岁、国祚遐昌、天下民安”“家在城南杜曲旁,两枝仙桂一枝香”“重建长干寺葬,佛顶骨舍利塔所衬函愿永为不朽”……记者看到,丝织品上留有“发愿文”,墨迹清晰如初。

  染料在水中流失,墨迹为什么没受太大影响?对此,周旸解释,墨属于无机材质,不易降解流失。“现在大家看到的墨迹,就是出土时的墨迹,我们只是做了加固,并没有重描。有些较淡的字,用多光谱技术将人眼看不到的地方进行了识读。”

  经过近十年的修复,这批宋代丝绸得以展出。透过这些丝绸,我们能一窥当时南京人的生活状态、穿衣风格、丝织水平。比如,现场唯一一件衣服,泥金花卉飞鸟罗表绢衬长袖对襟女衣,大气庄重,展示了当时女性的着装特点。

  “北宋时,丝绸工艺达到巅峰,南京也是丝绸生产中心。”周旸表示,“北宋时期追求程朱理学,展现出的是自然、淡雅、端庄的形态。很多纹样非常规整,花卉也多为小的折枝花。”

  现代快报/ZAKER记者 徐岑

  见习记者 阿里亚/文 顾炜/摄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