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5版:读品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8年8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克洛德·西蒙:文字画与巴洛克结构
  邱华栋
  
  1969年生于新疆昌吉市,18岁出版第一部小说集,199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现为鲁迅文学院副院长。出版长篇小说《夜晚的诺言》《白昼的喘息》《正午的供词》《中国屏风》等九部;发表有中短篇小说、散文、诗歌、随笔、评论五百余万字。
  克洛德·西蒙
  《弗兰德公路》
  《农事诗》
  《有轨电车》

  □邱华栋

  “新小说派”的方向

  集结在巴黎子夜出版社麾下,和阿兰·罗布—格里耶、米歇尔·布托、娜塔丽·萨洛特等作家同属于法国“新小说派”阵营的克洛德·西蒙,在1985年出人意料地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使很多人大跌眼镜。

  克洛德·西蒙获奖的理由是:“通过对人类生存状况的描写,善于把诗人和画家的丰富想象与对时间作用的深刻认识融为一体。”在这短短的一句话的评价当中,包含了克洛德·西蒙对小说艺术的巨大贡献和写作秘密,也是我在下面要着重分析的。

  不过,一般情况下,大家都觉得这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更应该颁给阿兰·罗布—格里耶,所有的人都为阿兰·罗布—格里耶叫屈,都开始注意克洛德`·西蒙的小说了,大部分人问:为什么会是他?很多人还面面相觑:他是谁?

  1913年,克洛德·西蒙出生在法国的海外殖民地马达加斯加的首府塔那那利佛,父亲是一名骑兵上尉,母亲是有西班牙血统的法国人。1914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他的父亲参加了战斗并于1917年死于战场,母亲就把小克洛德·西蒙带回了法国,居住在靠近西班牙边境的一个小镇佩皮尼扬。后来,克洛德·西蒙到巴黎接受中学教育。中学毕业后,他又到英国的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学习哲学和数学,在英国曾经受到过一个立体派画家安德列·洛特的影响,学习了绘画艺术。1936年,年轻的克洛德·西蒙满怀激情地参加了西班牙的反法西斯内战,结果,这场内战以西班牙共和军的失败而告终,一些残酷的战争场面让他有强烈的震撼和幻灭感,这对他的一生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他参加了法国军队。1940年,在一场和德军作战的激烈战斗——牟兹河战役中,法国骑兵军被打败了,在溃逃中,克洛德·西蒙的头部受了重伤,被德军俘虏。不久,他又从德军战俘营中成功逃跑,回到了法国巴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他在欧洲、南亚和中东地区四处旅游,扩大视野,见识人类的基本生存面貌。后来,他回到了法国南部的乡下,在一座葡萄园里一边从事葡萄的种植,一边埋头勤奋写作。

  从1941年开始写作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到2005年他去世,他一共出版了三十多部小说、随笔和文学评论著作。

  1941年,他写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作假者》,小说辗转多家出版社,最终于1946年出版。在第一部小说中,就呈现出他鲜明的小说艺术实验的风格,在小说的结构上,他尝试一种巴洛克艺术式的螺旋上升式的结构,在人物的描写和塑造上,他采用了内倾式的手法,强调主人公的内心感受和意识流动,将回忆、现实和想象都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带有立体派绘画风格的文学作品。

  他的第二部小说《钢丝绳》出版于1947年,则运用了印象派绘画的技法,将生活场景、画面的运动感,用语言来精细地呈现,将个人的回忆和对世界的感觉交叉叙述。他的第三部小说《居利韦尔》出版于1952年。他的第四部长篇小说《春天的加冕礼》出版于1954年。

  “巴洛克”小说风格

  克洛德·西蒙真正开始确立自己小说的风格的,应该是从他的第五部长篇小说《风:试图重建祭坛后巴洛克风格的屏风》(1957)开始的,这是一次真正的转折,是克洛德·西蒙发现可以淋漓尽致地在小说创作中使用绘画风格的绝佳尝试。那么,什么是“巴洛克风格”呢?简单地说,“巴洛克风格”是一个绘画名词,这个词语在葡萄牙语里的意思是“形状不规则的珍珠”,主要指的是欧洲1600年到1750年之间的绘画、建筑和雕塑艺术风格,强调结构的复杂和情感的浓烈。因此,《风》这部小说就带有“巴洛克风格”的特征,它完全打破了传统小说的线形时间描述,在如同巴洛克绘画和雕塑风格的那种螺旋上升和繁复对称的美学结构中,讲述了一个品行善良的遗产继承者,最终却走投无路,不得不卖掉遗产的故事。

  继《风》之后,克洛德·西蒙似乎找到了他的叙述方式。他的第六部长篇小说《草》出版于1958年,则将他的小说实验更进了一步:完全摈弃了小说的故事情节,只是通过主人公路易丝和情人的对话,将她的姑母的一生表现了出来,来暗喻人生和人的命运,就如同没有人看见的荒草的生长,自生自灭,无所依靠。

  1960年,公认为是他的代表作的长篇小说《弗兰德公路》出版了。在这部凝聚了他重要人生经验的小说中,他刻画了自我的历史和记忆中最醒目的内容:小说取材于他在“二战”中参加的骑兵队被德军击溃的经历,共分三部,内部有着回环式样的叙述呼应。克洛德·西蒙仿佛是用速写和泼墨结合、用画笔的停顿和滞留、用快速的滴漏和铺排,描绘了战争带给人的创伤和复杂的心理感受。

  克洛德·西蒙的第八部长篇小说《豪华旅馆》(1962年)的题材虽然转移到了西班牙内战,但是,仍旧是他对自身的战争经历的文学呈现。这是一部通过很多人的回忆构成的小说。

  一直对描述历史感兴趣的克洛德·西蒙从1967年出版第九部长篇小说《家史》开始,接连出版了5部取材于法国和欧洲历史的历史小说。《家史》写的是一个人从中午到午夜之间不到一天的活动。小说表达了克洛德·西蒙的时间观和历史观:时间是无法挽留的,世事是难以捉摸的,人生是根本无法把握的。

  克洛德·西蒙在小说探索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他很认同法国文学理论家让·里加杜的观点,“小说不再是去叙述一场冒险经历,而是进行一次叙述的探索冒险”。

  在时间的作用下

  克洛德·西蒙肯定意识到了现代小说本质就是时间的艺术,就是对时间的运用。1975年,克洛德·西蒙出版了自己的第十四部小说《事物的寓意》,它篇幅不长,已经完全没有了连贯的故事和情节,小说剩下的只是描写和画面。

  我觉得,克洛德·西蒙的小说中最好的有两部:《弗兰德公路》和《农事诗》。《农事诗》是他的第十五部小说,出版于1981年,也是他晚期创作中的代表作品,它集中体现了他的小说美学观点。《农事诗》是与古代罗马大诗人维吉尔的同名长诗《农事诗》的同主题映照,小说表达了即使战争的残酷和死亡的来临也无法改变人类四季更替、代代相传的生活,无法改变万物生长、春种秋收的自然景象的主题,其中蕴涵的诗意和希望,是他的小说中最深刻和隽永的。此外,他还出版了散文集《贝蕾尼斯的秀发》(1983),以散文诗的片段,精妙地对西班牙超现实主义大画家米罗的绘画作品进行了文学描述。

  他的第十六部小说《邀请》(1987)是他对个人回忆和家族联系的一次打量,在题材上有些重复。相比较而言,克洛德·西蒙的第十七部小说《百年槐树》(1989)则显得气魄宏大,内容丰富,虽然小说篇幅并不长,但是小说的内部时间和描绘的历史空间却很大,以一棵具有百年历史的槐树作为见证,描述一座古老的房子里的主人的故事。《百年槐树》的主人公的经历,显然取材于他的曾外祖父、父亲和他本人的经历,小说的自传性和摄影、绘画风格的写作手法结合得更加紧密了。

  到了晚年,克洛德·西蒙似乎更加强烈地体会到了时间的作用,在写作中,对时间作用结果的刻画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的第十八部小说《植物园》出版于1997年,这是一部自传作品,但是,他的这部自传却写得像他的那些具有强烈形式探索的小说一样,不仅排版方式独特,而且内容也零碎不堪。这种写法有些走极端的味道,克洛德·西蒙看来是不想向任何传统和保守的审美观点妥协了。

  克洛德·西蒙的最后一部小说《有轨电车》出版于2001年,这是他88岁高龄时出版的作品。他以家乡的一条有轨电车所经过的15公里的区域来作为回忆的地理背景,事无巨细地回忆了电车经过的区域的全部景象,以及这种景象在时间的作用下的细微变化所带给作者的印象、回忆、感觉和联想,成为克洛德·西蒙贯彻自我写作风格的绝唱。

  当我们习惯了某种审美定势的时候,我们需要的就是打破这种定势,去看到创造性的天才给我们展开的别有洞天的文学世界,而克洛德·西蒙恰巧就是这样一个人。

  克洛德·西蒙

  (1913年-2005年)

  法国新小说派代表作家,198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及成名作《弗兰德公路》。1913年10月10日生于原法属殖民地马达加斯加岛。

  1985年因“通过对人类生存状况的描写,善于把诗人和画家的丰富想象与对时间作用的深刻认识融为一体。”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