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Y4版:艺+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8年8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清风徐来 和光同尘
——专访宿迁市画院院长张凡
  江苏省宿迁市画院院长、专业画家,宿迁市政协委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江苏省美术家协会艺委会委员,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南京博物院特聘画家,中国古琴学会会员。

  问:第一次来到张凡院长的工作室,室中花草木石很多,环境优雅,很适合书画创作。我们先聊聊院长的美术学习吧。

  答:我是老淮安师范毕业的,学的是美术专业,后毕业于江苏省教育学院美术学系、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 2006年到北京中国国家画院范扬老师的工作室学习。我也是范扬老师工作室的首届学生。在北京求学的那段时间,无论从哪个方面讲都是受益匪浅的。特别是范扬老师的为人、治学我获益良多。2007年我留在国家画院工作,2010年我被人才引进回到宿迁。来宿迁后,宿迁的各级领导在重视政治、经济、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很重视文化建设,尤其是书画艺术,这几年有长足的发展,新人新作、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正因为各级领导的重视,经众多书画艺术家的共同努力,宿迁的书画才有现在这么良好的状态。产生了“书画宿迁现象”。

  “书法美术宿迁现象”的产生,说明我们这个地方底蕴养人。当然领导重视是关键,有了领导的重视、支持,书画家们才有坚强的后盾。才有今天的宿迁文化的自信,有这么多书画爱好者的参与, “书法美术宿迁现象”才可持续发展。只有宿迁的书画工作者和爱好者的共同努力,宿迁书画才能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的位次。尤其是书法方面,出现了一大批人才,这些人才在全国大展中不断参展、获奖,这对宿迁在全国提高影响力是有帮助的。比如上一次的晋京展,全国有150多家媒体集中报道。爆炸式对宿迁进行宣传,这就是文化的巨大力量啊。我们去重视他,去发展他,对地方的经济建设、生态环境建设都会起到绝好的助推作用。

  

  问:我们画院都是书画方面的艺术工作者,您作为画院院长,平时也会有很多行政方面的工作,想请教一下院长怎么管理这些艺术家呢?

  答:艺术家应该说是比较特殊的人群,每一个行业都有每一个行业的特点。比如艺术工作者,他们平时的工作和艺术创作已经形成习惯,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点,在管理的同时要保护他们好的习惯。只有保持了这种好习惯,去鼓励他们,好的作品才能产生。我对待画院的书画家都是兄弟相称。他们都很有能力,都能独当一面。我觉得,感受不到管理才是好的管理。让每个艺术家都感觉到工作和创作氛围很愉快。你看这几年,市长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会出现画院的工作,这个从侧面反映了我们这个队伍还是很好的,工作是有成效的,大家的创作热情也很高涨。同事之间友谊很深,不像有些地方的画院会因为利益去红脸。另外,我认为艺术家的胸怀都应该是宽广、博大的,工作、学习是自觉的,无需过分干预和强扭,规范其行,把正方向,激励创作热情,才能保持持久的创作激情。

  

  问:我关注到市画院的书画家工作室在招聘书画学员,几十位书画爱好者被录取为学员。请院长介绍下相关情况?

  答:“书法美术宿迁现象”的产生,作为我们书画工作者来说很高兴,也很自豪。同时,也有压力。怎样持续,怎样加强呢?这在我们创作的同时也会去思考,如何在这个基础上向高处走一走?经策划,我们画院的六个书画艺术家建立自己的工作室,面向社会招生,公益培训。一开始我们也担心会不会有人来,经过一个月的宣传,有500多人报名。这其中有国家级、省级书法家协会会员、美协会员,也有教师、学生、企业老板等,从报名情况也可以看出我们的书画爱好者很积极。我们的设想是:我们每个人招收的学生最多不超过10个人,不低于5人。招收多了会照顾不过来,招收少了又没有学员基数,最终,我们六个工作室选择了59个学生。这59个学员,他们年龄、职业不同,

  地域不同,也有外地人在宿迁工作的,也有宿迁人在外地工作的(假期会回宿迁)。这个培训班,在7月中旬就开班了。我想,这次培训多多少少都会为宿迁书画人才队伍的建设有一定帮助。我们画院的艺术家都是面向全国招聘的专业书画家,我们有信心办好这个班,为宿迁书画事业做点贡献。

  

  问:这是很好的培训方式,充分利用画院的专业资源。另外,想请教张院长,您怎么看当下中国画?

  答:我对当下中国画还是很乐观的,越来越好。从国展等大展来看,也有很多人会抱怨,制作性太多了,评委眼光太偏了。这些“抱怨”确实是存在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好的作品也更多了。中国画对传统的弘扬,从中国画的本身来看,好作品还是不断涌现的。在很多画展中,我也看到工笔中国画,入展更多一些。我认为,工笔画有写意性是可以的,是好的,我也不喜欢制作性的作品。中国画讲究哲学、诗意的,强调绘画性,讲理趣、意味,重笔墨、意境。我们把技术学会了,技术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我们通过画面去表现什么更重要。画外之意是什么,弦外之音是什么,这个更重要,我觉得当下中国画还是好的多。可谓正本清源,贴近文脉,时风日上。

  

  问:您喜欢的艺术风格是什么,对于这种艺术风格,您是如何去追寻的?

  答:我认为风格的形成是自然而然的。它很像一个人的气质,这种气质是独有的。是创作者本人的个性、学识、修为等等综合起来形成的结果,而创作出来的中国画是具体的展现。画家个人的秉性不同,所表现也不同,有其独特性,是个性,对当下、时风的梳理、感悟有时代性。这些方面综合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风格”。我觉得,风格上没有好坏之分,但有高下之分。自己的审美趋向、眼界、见识等等方面的不同,形成了不同价值取向。我个人趣向散淡清远,和光同尘。

  

  问:有一段很有禅机的话,说,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形象地比喻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答:这三重境界,看山是山,是对外形的了解,只是模仿,是分别执著境。心被语言、概念、境象主宰。我们在观察自然,仅仅知道看到的样子而已。看山不是山,是求突破境。想从否定中破除对立。我们想到是什么,是山之外的东西,我们会去思考。第三个层次,看山还是山了,是如如境。世上万物,本来如是。心宽则可以容下一切,包括对立分别。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应当如是就如是。心不动,天人合一。

  

  问:院长例举一两个与画有关的趣事儿。

  答:我有一次从九华山写生回来,路过南京,和一位朋友去茶馆喝茶。老板很热情,他说我的画很有趣,要赞助我进京办展。我说,如果我再进京办展,我就用一张画去展。他很疑惑,说,一张画怎么办展览呢?

  

  问:是一幅巨制吧?

  答:哈哈,当然一张画和一张画不同,大纸相接,多幅连成一体,成巨制。回后我兴致不减,起画《江山万里》,我计划用多张8尺整张的宣纸竖式横接来画《江山万里》,此画从九华山开始画起,现在已经画出43张,还未完成。这幅作品体量很大,汇佛教四大名山主景、集五岳归来奇观,取长江东流、黄河九曲,红日东升,朗月西沉,抬袖抹云,回手探海。

  

  问:您体力很好。

  答:的确如此。还有一个趣事,我的古琴老师在沭阳,每个周末我都会回到沭阳去学古琴,我学习路上,每个角度都能看到车窗外的路灯。在学习古琴的同时,我就想,路灯能不能入画呢?结果,我就画了个路灯系列,40多张,在日本开了展览。由此,也因为学古琴,我的画风为之一变。

  

  问:那段时间,好像有人说您只会画路灯呢?

  答:哈哈哈,没关系的,这段时间可能又有人说我只会画梅花了,不管在哪里,都会有这么一些质疑的声音,不能计较这些,由他们说吧。其实我最初主要是画山水的,内容比较多。7月21日,我和市文联仲向阳主席在宿迁艺术馆有个联展,这个展览展出我32件国画作品,这32件作品都以梅花为主,山水为衬。展览的名字是“清风徐来”,这个展题和我画的梅花系列还是很贴合的,也是一种缘分吧。

  问:的确如此,听院长这么一说,我感觉到一阵清风徐徐来过呢!不如,我们这个访谈题目就叫《清风徐来》吧?

  答:这个提议很好,我再加四个字:“和光同尘”。

  

  问:这个更好,也更贴合我们今天的访谈内容。您的工作室还有古琴,院长每周要上古琴课,学习古琴对您的创作有什么帮助呢?

  答:学了古琴之后,对我的创作也有帮助。以前我的绘画速度很快,现在我认为要有变化,要有节奏,要自然流淌,心手合一。中国画、书法都是如此,讲究气韵生动,古琴也是这样,吟、猱、绰、注与书画之提、按、顿、挫是同理。

  

  问:您设想一下二十年后自己会有什么变化?画风会是什么样?

  答:佛家说,要活在当下。二十年之后,我的头发会白得更多,但是我认为我的心态会更好些。现在,我隐约感觉到前面的经历、承受以及酸甜苦辣都成了自己的厚度,再有二十年,我想会经历更多,走得更远,路也会更宽,我想二十年之后也会有更多的探索和实践的经验,以画说话,话画成癖。

  问:谢谢院长接受我的访谈,期待看到您更好更多的中国画作品。

  答:谢谢许蒙,欢迎再来我的工作室作客,一起品茶论道。

  (摘自宿迁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许蒙访谈张凡,有删节)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