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8版:读品周刊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8年7月2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4 >>现代快报网
书店行业衰落了?
看看这幅书店地图吧

  □思郁

  “我们正在经历一个纸质书以非常缓慢的速度消亡的时代,慢到可能这一天永远都不会到来。”那天读书的时候突然就被这句话给击中了。很多事物的消亡都是一种错觉,这种错觉源于生活中稍纵即逝的一种变化痕迹,我们抓住了那种感觉,就认为那种变化是真实的。很多读书人都在哀悼纸质书的消亡,电子书正在悄悄地代替纸质书成为阅读的主流媒介。但是根据亚马逊提供的数据,电子书kindle发明之后,虽然销量一直都在缓慢攀升,但是在近些年基本没有太大的增幅。换句话说,电子书虽然有人使用,但是纸质书也并没有快速消亡。

  开篇的那句话源自西班牙作家豪尔赫·卡里翁的《书店漫游》一书。这本书最大的特色是介绍世界上著名的书店,卡里翁干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他走南闯北,足迹踏遍各大洲,纽约、巴黎、丹吉尔、里斯本、悉尼、伦敦、马德里、雅典、伯林、莫斯科、北京、上海……几乎把全世界的书店都撸了一遍。所以《书店漫游》可以看作是他绘制的一幅世界书店地图。当然,这幅地图的规模和标志是随时变化的,因为我们不知道哪家书店存在了几代人的时间,突然被电商取代了,我们也不知道哪家书店突然又扩张了,变成了连锁品牌,还有些书店突然就消失了。所有的这一切都让这本书成为一种保留书店记忆的地图。

  按照我们想当然,书店的核心当然是书。所以纸质书的消亡某种程度上也带来了很多书店的倒闭。我们身边许多书店都面临着生存危机,读书人都有一种危机感。但是这种危机感在多大程度上是真实的呢?在翻阅《书店漫游》的时候,我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卡里翁走遍了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书店,这些书店有世界上最古老的书店、最美丽的书店、最有文人气息的书店、面积最大的书店、连锁书店、二手书店等等。他观察到这样一种现象,每家书店都有它存在的意义,一个城市应该有一个完整的图书产业链,从报刊亭到主要的书店,不仅要有中小型书店,还要有连锁书店,超市里的畅销书销售区和临时书摊。除此之外,还要有专攻影视、漫画、侦探小说、教辅教材、传媒、摄影和旅游等内容的主题书店。

  这个要说是一个常识问题,但是从读书人的角度来看,我们最容易忽略了这个主要的产业链。读书人最喜欢的是每个城市的文化地标,带有人文气息和文化品位,传奇性的独立书店,这样的书店在网络化冲击的浪潮中影响最大,它们的生存最为艰难,因此也最为读书人关注。

  实际上,书店业衰落跟纸质书消亡一样,都是一个伪命题。我看到一则数据,单是去年西安就新增200多家书店开业,这个数字让我震惊。这个数据跟我体会到一家家书店关门的事实不符。细想起来,这大概也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只看到了一家书店倒闭的同时,看不到其他书店的崛起。或者说关心则乱,我们喜欢的独立书店关闭了,就以为整个书店行业都面临着危机。独立书店在整个书店行业中占据了太小的份额,大多数独立书店都因为经营不善,或者租金上涨,或者贩卖情怀的问题,面临着生存危机。与此同时,大多数书店都已经转型为多元化的经营模式。现在的书店生存模式变成了以多元化商品来滋养图书,或者把书店打造成一种多元化的文化空间。比如在我生活的城市郑州,有家有名的城市之光书店,它的新店就打造成了白天书店加咖啡厅餐厅,晚上变身酒吧和演出交流的活动空间,书店还特意留出一层打造成文艺青年喜欢的胶囊旅馆,兼具住宿的多功能文化活动空间。虽然功能多了,但书店的性质没有变。

  我们的生活中无疑是需要书店这样的一种文化空间的。卡里翁在《书店漫游》中总结说,书店使你所在的城市“活”了起来,这些书店既非私人空间,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公共空间。城市既在书店之中,又在书店之外。城市和书店,这两者中间任何一个离开都会使得另一个失去自身的价值。

  ■好书试读

  介绍一下我们的主人公——马蒂,一个典型的芬兰人,低调内敛,喜欢安静,重视私人空间。

  马蒂尽力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尊重他人的空间,待人接物彬彬有礼,不用无聊地闲扯烦扰别人。可是,你或许也猜到了,有时候事与愿违。

  如果这本书能让你会心一笑,那说明你心里可能也有一个小马蒂。

  ——《芬兰人的噩梦:另类芬兰社交指南》 〔芬〕卡罗利娜·科尔霍宁 李浚帆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我姐是长女,她小时候,爸妈给她的信里,总在重复着一句话:你是姐姐。

  1962年4月,爸爸写信给10岁的长女:爸爸不在家,妈妈又有病,你是姐姐,就该像个姐姐样儿,多照顾妹妹、弟弟。

  1964年春,爸妈分别出差,妈妈来信嘱咐:燕一定能像个大姐姐、大孩子的样子,担负起爸爸妈妈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

  读小学的时候,我和弟弟们都仰望我姐。妈妈留着姐姐得的奖状,一张又一张,她居然连续八次考得第一名。那时没有“学霸”这样的说法,却有“榜样”的力量。我妈总在说:“你姐学习好。”

  ——《那年 那信》

  敬一丹 浙江人民出版社

  

  我刚才提到,为了今后使用在公司中学到的东西,主动离开公司的员工在增加。这句话实际上与其说是事实,倒不如说更接近于我自己的希望。为什么?因为我认为,要在21世纪实现日本经济的健康发展,那么,从旧公司到新公司的这种人才流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未来的公司》

  (日)岩井克人 东方出版社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