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忠
汪贻广是军队文化艺术领域的先锋战士,他长期负责老将军文化活动工作,不仅工作开展得丰富多彩、有声有色,多次立功受奖,而且在艺术创作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书、画、印、文多管齐下,相互滋养,都有建树,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全军书画大展有获奖,为军队争得了荣誉。
2006年,“江苏省美术家协会首次新人美术作品展”贻广的一幅《沙盘制作》白描人物画获得二等奖。画面中描绘了几十名身着训练服军人正在演习场堆置沙盘的大场景,人物各具神态,栩栩如生,其造型能力和写实功底可见一斑,这次展览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自此以后,我一直关注着这位在艺术领地默默耕耘的年轻人。
贻广自幼喜爱书画艺术,临摹了大量任伯年、吴昌硕、蒋兆和等名家作品和数以千计的连环画稿。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一个懵懂青年怀揣对艺术的渴望和未来的憧憬,踏上了驶往古都金陵的军列,从此追逐艺术的军旅梦想从这里启航。南京是六朝古都,文人荟萃之地,让这位小伙子眼界顿开,如鱼得水,加之部队这所大学校的培养锻炼,很快贻广的书画天赋在军队崭露头角,作品在军内外报刊频频亮相。1995年他随部队到江西九江进行通信光缆工程施工,他画的大量反映部队施工的速写很快在《解放军报》《人民前线》等军队报刊连载发表,《解放军画报》不惜破例用两个整版刊登介绍了这位来自最基层的年轻军人的作品,一时间战友哗然,当时在军队产生强烈反响。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贻广靠着自己的勤奋努力在艺术创作上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绩,逐渐在军内外有了一定的影响。从其美术作品中不难看出其取法途径和个人风格追求。我认为吴昌硕的苍茫,任伯年的造形,虚谷的冷峻、八大山人的简明异趣无疑是对其画风形成产生深刻影响的代表性人物。基于这样的思考和猜测,我与贻广进行了一次长谈。这些年贻广在书、画、印各个领域都进行过系统学习与研究且取得不俗的成果。但对于有志艺术追求的贻广来说,他并不满足于现有成绩,应该要有一个更高的目标追求。他认为 “各自为阵”多样性风格不是一位成熟艺术家的标志,必须打通三门艺术之间的门户屏障,最终达到融合统一之目的。理想是美好的,但过程却是艰辛的。要整合书、画、印三者之间共通点,寻求最大优长公约数就在取舍之间。取之难,舍之痛可想而知。在经过大量学习,反复比对,深入思考,不断实践探索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野、古、劲、趣”为主要审美定位的统一风格追求。他解释道:所谓“野”,即原始、原生态的美学范畴,也即排除表象之外内核的那部分;“古”指扎根传统,与古人共鸣;“劲”即朝气,符合年龄段应具有的时代特征;“趣”即味(味道),值得玩味。一蹴而就,一目了然,一看就会的作品,则让人一看就过,过之即忘。艺术当有难度、深度和高度,方能在艺术界立于不败之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方向不偏,目标有了,只要付出努力,其产生的效力不可低估,而且会生发连锁反应,在相关领域同样会爆发出巨大能量,这就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哲学效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去年仲夏时节贻广与时年101岁老红军向守志将军、年逾九旬的魏金山将军,以及钱国樑、郭锡章、兰保景将军,还有年近百岁的彭勃、徐士善、薛中天老将军等21位书画班师生集体创作的大型国画《春和景明图》,大家齐舞丹青,共襄盛事。作品每到一处,都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赞扬之声不绝于耳,这充分体现了一名军队文化工作者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当然,近几年来贻广个人创作方面也是成果斐然。书法篆刻作品陆续参加全国中青年篆刻名家邀请展、全国甲骨文书法篆刻展、颜真卿杯全国书画展、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全军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书法篆刻展以及西泠印社大型国际篆刻选拔展、江苏省第二届篆刻展、2015江苏篆刻艺术大展,2017江苏·浙江书法名家精品交流展(是近三十年来两地书坛的一次颇具规模的学术展览,展览相互提名汇集了两地老、中、青三代180名代表性书家精品力作)等颇具分量专业性很强的展览。时隔不久又传来一个好消息,贻广的十幅扇画又参加了“第二届江苏美术奖”。江苏地处江左,吴韵汉风,六朝文脉,传统底蕴深厚,名家大师辈出,能够参加江苏美术最具权威的“江苏美术奖”实属不易,为贻广点赞!
(本文作者系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宣传局局长,江苏省文联副主席,大校军衔)